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从航母女舵手到老区群众贴心人

——记江苏省盱眙县黄花塘镇芦沟社区党总支书记徐玲

2023/06/15  浏览量:   作者:本刊记者 王丽丽  来源:中国老区网

在黄花塘镇芦沟社区初见徐玲,齐耳短发,满面红光,快人快语,热情大方中保持着谦逊,豪迈爽朗的笑声里仍有一丝女性的羞涩。眼前的徐玲和曾为水兵在军舰上执舵的英姿飒爽的徐玲仿佛变了一个人。

服现役时的徐玲在航母甲板上

徐玲可是个奇女子。她是中国海军第一批女水兵之一,也是参加国庆60周年阅兵三军女兵方队中的一员,曾经是一名航母女舵手,在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上服役过三年。2013年退役后,转业至盱眙地方海事处,成为了一名普通办事员,八年如一日地坚守岗位,为海事事业、爱心公益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2022年伊始,徐玲主动请缨“下基层”,担任老革命根据地盱眙县黄花塘镇芦沟社区的党总支书记。一年多的村干部当下来,谁也没料到徐玲融入得这么快,干得如此有声有色。如今的徐玲,就是一位乡村振兴发展的带头人,一位人人信赖喜欢的“邻家大姐”,一位不爱发火而威望极高的“乡村话事人”。芦沟社区总人口接近3400人,因临近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近年来一直是当地重点打造的新型发展社区之一。初到芦沟的徐玲很快发现,因为社区主要以农业收入为主,常住人口多为老年人,各项工作开展起来非常困难。跨界的工作该从哪里入手呢?徐玲把目光放到了抓产业融合、农旅融合上。

徐玲与村民交谈水稻种植

乡村振兴带头人

徐玲到任后,将一名女兵的“冲劲”与“韧劲”延续到社区书记的岗位上,全身心投入到社区疫情防控、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矛盾调处等多项工作中,掌起了社区群众奔向共同富裕美好生活的“船舵”。走马上任的第一天,徐玲就到社区走访老党员、老支书和居民,很快就初步梳理出社区“三多”现象,即遗留矛盾多、社区负债多、留守老人多。如何干出成效?徐玲内心很坚定:“硬骨头”,就要一块一块地“啃”下来。面对历史遗留问题,徐玲从抓班子带队伍做起,做给社区百姓看,带领社区百姓变。从抓党总支自身建设做起,充分发挥“两委”带头作用,综合施策,结合社区实际,全力推动产业融合、农旅融合,积极探索田园综合体建设。

登上芦沟社区稻虾共生产业园观景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标语赫然矗立在田中。龙虾是盱眙一张闪亮的名片。自从当了社区“掌舵人”,如何利用区域优势,把盱眙小龙虾产业在芦沟社区做大做强,成了徐玲的每日“心事”。徐玲带着社区“两委”干部主动学习周边县区先进做法,积极寻求与生态种植等专业技术公司合作,带领老百姓探索“稻虾共生”新型种养模式,不断拓宽农民致富路。芦沟社区“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有1200亩虾稻共生田。围绕虾稻共生产业,社区积极向上争取配套了“绿色可视5G智慧虾谷”数字农业科技项目,利用60亩“虾蟹稻”田开展试验,有效提高了土地使用率,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每到小龙虾上市时节,徐玲总会隔三差五赶大早来到村民承包的田间,细算社区龙虾养殖经济账。她说,今年虾稻共生田每亩可增收2000至4000元。

芦沟社区一角

在徐玲的带领下,芦沟社区的面貌焕然一新,先后获评全国“乡村综合治理示范村”、江苏省“最美乡村”。芦沟社区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和绿色富民两大发展目标,调整优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多渠道发展村集体经济,取得了明显的乡村治理新成效。如今的芦沟老区真是“昔日战地黄花香,今日幸福进小康”,乡村振兴的和美图景正在黄花塘镇芦沟社区的广袤大地上徐徐展开。

从首位航母女舵手到乡村振兴带头人,徐玲的传奇展现了新一代年轻人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勇于挑战、不懈奋斗是她的人生底色,也注定了是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

开启“富民直播间”

徐玲坦言:“刚到社区时,也是困难重重,社区里的爷爷奶奶们看我比较年轻,又是一位女同志,他们对我能否带领他们创收致富存在质疑,这就跟我刚上军舰想学操舵但却受到的质疑一样,认为我做不到,但我偏要把这些事干成。在基层,我也要成为带领乡亲们致富的领航人。”

通过一次次调研,徐玲发现黄花塘镇有不少特色农产品,只是宣传不到位,才造成外销情况不佳。于是,她在党群服务中心创新打造“富民直播间”,与专业直播团队建立合作,让特色农产品搭上互联网快车,助推社区集体一年内增收30多万元,助推农产品年销售额超500万元。同时推动开设直播学习班,让能说会道的村民参与直播、举牌讲解,不善言辞的也可以从事分拣打包工作。

“富民直播间”

围绕当地特色农产品,还引入了网红主播“牛姐”,助力芦沟社区农产品销售,打造了一家电子商务公司,让芦沟内部出名但是外销不够的特色农产品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销往了大江南北;并利用好自然生态、风土人情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为了增加老年人的收入,电子商务公司提供了分拣和打包的工作,老人们每天收入可达50到80元。

“之前,我们农村除了种田,也没有别的事干。自从徐书记到我们社区,搞电商物流,把剩余劳动力利用起来,老百姓的收入也提高了不少。”提起徐玲,村民叶剑怀竖着大拇指对记者说。

“青年的命运,从来都同时代紧密相连。我一直觉得敢于跨出熟悉的领域是对退役生活最大的致敬。如今,作为一名青年社区书记,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我更加坚信,乡村振兴是一个大舞台,我们青年一代一定可以在其中大有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我的责任,更是我的义务。我坚信,乡村必振兴,国家必复兴!”徐玲如是说。

开设“暖心大食堂”

留守老人是徐玲最重视的群体,在她看来,“以前帮扶他们叫公益,现在是责任”。为了提升老人们的生活幸福指数,她从衣食住行到休闲娱乐,为大家打造了“全套餐”服务。徐玲积极开展“三提三知”群众工作法(提户知人、提人知事、提事知情)。芦沟社区实施“党员联户”工作机制,由每名骨干党员联系多户村民,做到在定期走访、直接联系服务群众过程中及时收集民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通过“党员联户”,征集辖区内老百姓的服务需求,在中心内设立“一站式”的服务大厅,整合了党建、政务和社会服务,让老百姓真正体会到推开一扇门、事项全办理的便捷服务,也切实提升了社区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暖心大食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徐玲在一次入户走访时,看到74岁的沈爷爷独自照顾瘫痪在床的妻子,两人的午饭只有白粥配咸菜。经过了解,她发现两位老人并不缺钱,只因是“空巢老人”,懒心无肠,早起煮一锅粥便对付了一日三餐。再多了解,发现这种情况还不是一家两家,徐玲心情十分沉重。回去后,她立即召集党员中心户对社区困难老人生活情况进行摸排,发现村里部分独居老人甚至一天三餐都吃粥或面条简单对付。徐玲下定决心要为老人们开设一间“暖心大食堂”,为老人提供低价、健康、安心的午餐,每顿饭只需5元钱。可“暖心大食堂”开办后,虽然主要靠村里补贴,就餐的老人花不了多少钱,但老人们来了几次后就不愿来了。原因竟是只吃顿饭不想走路。这得想办法:村两委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楼设立了约80平方米的儿童阅读区域,可供儿童休闲娱乐。徐玲调皮地说,把小孩抓住了就把老人抓住了!

如今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儿童们看图绘画,老人们棋牌游戏,到了吃饭时间,老幼齐聚一堂,其乐融融。老人们还可以用自己种的菜等抵饭钱。

为了充实大家的精神生活,芦沟社区还组建了一支宣传队,各类主题活动轮番上阵;拓展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服务功能,将其打造成老百姓第二个家,每月免费给老人发放理发券,每季度安排医生为老人体检,组织开展文娱活动等,让老人们深切地感受到社区的温暖。“让老人们脸上露出开心幸福的笑容,就是我们工作的目标。”徐玲说。

徐玲所做的这些民生实事,终于暖进了老年人的心,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不正是乡村振兴的目的之一吗?

实际上,岁月静好的背后皆是汗水和心酸。徐玲至今都记得2022年春天,她既要安排疫情防控有关工作,又要忙文旅综合体项目推进,实在累了就在办公室打一会儿盹……但也因为这份坚持,她成就了芦沟社区越来越美的模样。

芦沟社区百姓更乐意称徐玲为“芦沟代言人”,因为她身上总是散发着满满的正能量。徐玲却说:“没有一份工作是不苦的,只是干工作可以委屈但不能喊‘苦’,委屈时也不能跟自己斗,身心合一才能干出实事。当然,还得学会倾听,这是一个由内向外的过程,也是一种重新看事物的方式。”

盱眙县黄花塘镇党委书记张娟(左四),徐玲(左一)陪同中国老促会副会长、中国老区建设画报社社长漆志恒(左三)一行在芦沟社区调研

如今,芦沟社区一片欣欣向荣,万亩虾稻共生田连成一片,直播间中此起彼伏的“三二一上链接”,“暖心大食堂”里的老人们边吃饭边聊天,欢声笑语、热热闹闹……现在的这番景象来得并不容易!眼前的徐玲,虽不失矫健,但身材丰满,作为一位从小并没在农村里生活过的姑娘,她自嘲:“整天在乡下,又特忙,抓紧时间逮到口饭,有什么吃什么,力争一次吃个饱,身材管理之类的就顾不上了。”面对这样一位真正的“过劳肥”,骄阳下,同为女性的我身上刚刚还在聚集的灼热焦燥竟突然羞愧地消退了。我分明感受到自己在面对一股清风……

徐玲说:从航母“掌舵手”到乡村“兵支书”,回望职业生涯,她的每一次蜕变都离不开党组织的关怀和培养。“为群众服务,为百姓解忧,唯有感情真、脚步深,才能深深扎下根。未来芦沟社区如何发展,在我心中早已有了详细的计划表。作为一名退役军人,我将继续坚守保家卫国、为民服务的初心,带领群众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提供更多利民项目,继续把稳、把好芦沟社区乡村振兴的‘舵’。”

编辑:周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