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一个还活着的“雷锋”

2012/06/20  浏览量:   作者:刘仕雄 王福荣 郭中彬  

  最近,我们在四川省长宁县梅白乡搜集党史资料时,发现了一名50年前为救一对朝鲜族母子而只身与黑熊搏斗,身负重伤的退伍军人王少华。根据王少华提供的线索,我们到沈阳军区等有关单位查阅档案,采访王少华的战友和当时的知情人员,几十份资料拼集在一起,一幅英雄的画卷渐渐展现在我们眼前……

  熊口救人

  王少华出生在梅白乡一户穷苦人家,从小失去母亲,8岁时父亲去世,成为孤儿,靠亲属抚养大。1959年王少华应征入伍,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沈阳军区某部5连服役,地点在吉林省延吉市和龙县。

  1960年 8月间,王少华和战友们在副排长的带领下在野外作业时,隐约听到对面山上有响声,便向山上爬去。到了山腰时,王少华听见了妇女的呼救声和孩子的哭喊声,立即朝着发出声音的方向跑去。

  拔开蒿草,眼前的情景让王少华大吃一惊:只见一只黑茸茸的大黑熊扑在一位身背小孩的朝鲜族妇女身上,发出“呕呕”的吼声。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他脑子立刻闪出“救人要紧”的念头。

  刚满20岁的王少华,虽然知道黑熊力大、凶猛,残暴伤人,但他顾不得那些,他勇敢地举起军用铁锹冲向了黑熊,用尽平生的力量向黑熊打过去,由于用力过猛,把铁锹震飞了,手里只留下一尺多长的木杷。王少华一边用朝鲜话喊:“以老不索,吧宁、吧宁”(意思是:危险,快跑,快跑),一边与黑熊搏斗。黑熊挨了沉重的一击怒吼起来,丢下了朝鲜族母子,转身向王少华扑来,将王少华按倒在地,王少华徒手与黑熊展开搏斗,黑熊在王少华身上又咬又扯又抓。王少华每打一拳,每踢一脚,都要被坚利的熊爪抓伤,留下一道道血沟。鲜血染红了军装,搏斗片刻,王少华已身负重伤。他伤口剧痛,力气用尽,昏倒过去。

  挣脱熊爪的朝鲜族妇女金粉玉跑向了山下一所学校求援,学校老师、同学和当地社员闻讯立即冲上山,其他战友也闻讯赶来,众人聚在一起,挥舞手中的棍棒、铁锹高喊,吓走了黑熊。

  人们蜂拥而来,围着躺在地上的王少华,只见他军装破乱,鲜血淋淋,王少华在人们的呼叫声中,慢慢的睁开眼睛,昏沉沉地躺在草地上。在簇拥着他的人群里,他发现那位被救出的朝鲜妇女,便挣扎着抬起身子说:“大嫂你受了伤吧!快去治一治,我没有关系”。话刚说完,他又昏迷过去了。

  战友和社员群众一起把王少华背到村里,太平管理区调处委员会主任金日鹤急忙找来纱布给他包扎伤口。

  “赶快套上牛车,送到医院去”!

  “不,牛车太慢,又颠簸,还是做个担架吧!”

  人们在紧张地张罗着,社员尹顺金拿来了毯子,南玉福找来了绳子和杠子,担架上缺两根横梁,就把食堂的桌子腿拆下来安上,80岁的金成墨老大爷摸了摸担架太硬,特地抱来一大捆稻草铺在上面,学生们也把自己的被子拿来给王少华铺上……

  不久,救护车赶来把王少华接走了。老乡们望着远远驶去的车辆,许多人感激地流下了眼泪,他们说:“只有毛主席的队伍才能这样爱护咱老百姓,爱护咱少数民族啊!”事后人们才得知,金粉玉肚里还怀有一个孩子。

  与雷锋合影

  为表彰王少华的英勇事迹,沈阳军区授予王少华“模范青年战士”称号和二等功奖励,但他没有以功臣自居。王少华说:“党和人民给予我很高的荣誉,我只有更好地工作,保持荣誉。”

  1962年2月,王少华被选为沈阳军区首届共青团代表大会代表,参加了在沈阳召开的军区首届共青团代表大会,参加会议的代表500多名,雷锋也参加了这个大会。雷锋在会上作了报告,介绍了自己的苦难童年和在党的教育培养下的成长历程。雷锋的先进事迹深深地打动了王少华。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政委赖传珠亲切接见了王少华等几名代表,并对王少华说:虽然朝鲜战争结束了,但你也是英雄,就与雷锋同志一起照张像吧,并勉励他们要珍惜荣誉,谦虚谨慎,不断努力,健康成长。王少华不仅与参加会议的全体代表一起与雷锋合影,而且单独与雷锋照了一张合影像,这成了他一生中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可惜这些照片已经遗失。牵挂着王少华伤情的陈锡联在1963年底还专门委托下基层演出的军区抗敌话剧团带去9个大苹果慰问王少华,王少华将这9个大苹果赠给了住院的战友。

  一面旗帜

  出院后,王少华回到部队,被部队安排在一些体力较轻的岗位,一年之中五次变化工作岗位,他服从安排,兢兢业业。他做过饭,当过通信员,养马、喂猪、种菜、看仓库等工作,“一年之中,他修理凳子18个、桌子1个、枪台3个、教练枪5支、黑板1块、枪架1个,修火炉50多次、锄头65把。”“帮战士洗床单26条、衣服6套、袜子6双。”他勤奋工作,再次荣立了三等功一次,被选为师党代表大会代表。同时,王少华还担任了当地13个学校的少先队辅导员,每周到学校讲课至少一次。王少华说:“一个共产党员,不但要把工作干好,更主要的是要起火车头作用,给同志们做出样子来,带动大家完成任务。”

  一天,部队行军演习,王少华在家看营房,看到全排的床单都很脏,他想:同志们很辛苦,我把床单给洗了,大家能多休息一下,该多好。于是,他把全排26条床单都给洗了;1963年2月25日,副班长李万松发高烧,早晨没有洗脸,他就端来一盆水,用毛巾给他洗脸,副班长不让,他就对副班长说:“你看你头上多少汗,我给你洗洗还不行吗”。一面说,一面给副班长洗脸。

  在王少华个人档案中有一份《模范青年战士王少华的事迹》材料,材料分以下几个部分评述了王少华出院后的表现:保持荣誉,处处起模范作用;主动工作,干哪行爱哪行;热爱连队,助人为乐;虚心学习,永远向前。王少华的很多事迹在部队和当地群众中广为传颂。王少华成为部队的一面旗帜和学习雷锋的标兵。

  1964年1月王少华退伍回到家乡时,部队政治处专门给中共长宁县委写了一封信,信中写到:该同志入伍5年多时间以来,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思想进步,工作积极,尊重领导,团结同志,组织纪律性强,共产主义风格高,能处处以党和人民利益为重,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不怕艰苦,因而曾荣获“模范青年战士”称号,荣记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二次,四年被评为五好战士,两次出席军区团代会,1962年、1963年分别出席了师、军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先后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和中国共产党,为我部全体同志树立了光辉的学习榜样。他是我们全体同志学习的一面旗帜。

  英雄无语

  1964年,王少华光荣退伍,组织安排他到成都某县当干部,王少华认为自己没有多少文化而放弃,组织又安排他在长宁县烈士陵园工作。他目睹了三年困难时期的国家粮食困难局面,认为自己回到家乡种地才能更好地为国家作贡献,他毅然放弃了工作,回到了自己的老家——长宁县古河区新村乡五星村1组。由于他是一个孤儿,回家时房屋早已垮塌,只好寄住在亲属家里。他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忘我工作,受到公社党委的肯定和群众的赞扬。他还担任了五星村的民兵排长工作,在民兵训练等工作中认真负责,继续发扬在部队的光荣传统。

  “文化大革命”中,随着儿女增多,王少华一家生活出现了严重困难。但他始终没有找组织上解决困难,没有把过去的荣耀作为资本向组织上索取。房子破了,自己维修,病了住院,向亲属借钱医治。

  当时的新村小学校长谢自友看到这一情况,悄悄地给王少华所在部队写了一封信,介绍了王少华的现状。1976年春,部队派了4名干部前来慰问,包括王少华救下的那名朝鲜族儿童。当年被救的这名朝鲜族儿童叫杨胜清,此时己参军到王少华原来的部队。他们来后帮助王少华一家掏阴沟,修补危房,下地劳动,并与当地政府协调沟通解决王少华的待遇问题,如今王少华享受了特级伤残军人的相关待遇。

  1981年,王少华与妻子陈作珍带一名女儿应邀到部队,受到了部队首长的接见。回来后,陈作珍告诉家人,王少华的所有事迹和各种奖励证章均在部队。

  如今,陈作珍已经离世,满身伤痕的王少华过着平淡的生活。王少华说,他常常梦见部队的首长和战友们,真想和他们再见上一面,更想见一见被他救出来的两个孩子。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