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4 浏览量: 作者:崔广益 丁松银 朱霆 来源:中国老区网
在江苏省东台市梁垛镇通城村,村民们只要提起生活在五组的退休老干部党员杜毓昕,无不伸出大拇指,夸他是一个淳朴厚道、与人为善、热心公益、助人为乐的好干部。
终身学习不言悔
今年78岁的杜毓昕,退休前是长期奋战在农村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一线的服务“尖兵”,远近闻名。曾任台南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党支部书记、东台市亚太经济作物研究所所长。先后在农技推广、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棉花核雄性不育种质的收集研究和应用、支持农民增收致富和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先后获得国家农业部、江苏省农林科技进步等奖项三次,被评为东台市劳动模范、十佳科技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1999年,被盐城市政府命名为“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杜毓昕退休以后,生活丰富多彩。他每天热爱读书看报,有滋有味, 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他每年拿出2000余元,自费订阅《东台日报》《世纪风采》《读书》等报刊10多种,家里现有藏各类优秀图书500余册。他注重关心时事政治,学习新思想,关心时事政治,学习文史知识、卫生保健知识,丰富好自己的晚年生活。他能够以身作则,传承优良家风,影响下一代健康成长,做有益于社会的人。
热心公益助人乐
“我愿意为社会和群众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我高兴,我快乐。”杜毓昕退而不休,平时注重热心公益事业,乐于助人为乐,把余热奉献好,让银发生辉。
2020年2月27日,为支持政府发展社会事业,杜毓昕骑着电瓶车,来到该镇党委组织办,将自己省吃俭用下来的1万元,缴纳了特别党费。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多年来,杜毓昕为了支持乡村振兴、家乡发展、人居环境改善,想方设法为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尽可能地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
2008年秋季,杜毓昕看到本组有一条通往外界全长400米、宽1米的泥土路,遇到阴雨天,道路泥泞不堪,群众出行极其不便。他主动牵头,发动群众齐心协力,筹措资金修路,并且自己带头捐款1000元。资金筹措到位以后,他又带领大家一同劳动,将这一条路建成宽4米的硬质路,不仅方便了村民交通出行,而且方便了农机具到附件田间机械化作业。
2014年春,杜毓昕看到本组有一个公募地处四面环水的垛子,每当清明节群众前来祭祖时,都要靠船摆渡,既不方便又不安全,他心里头便萌生了集资造桥的念头。说干就干,他自告奋勇倡议群众捐款,自己带头捐款2000元。在建桥资金全部募集到位以后,他又组织群众一起参与造桥。他既抓工程备料,又抓工程质量,乐此不疲。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将一座长32米、宽2米的连垛桥建好。随后,他又与群众一起修好了桥与路道的衔接路段。
杜毓昕关心身边困难群众生活,乐施好善。要是那家有困难,他都会伸出援助之手。今年初,村里留守老人程某患癌症重病需要钱进行治疗,他主动上门送去1000元,解除燃眉之急。村里有农户发生矛盾纠纷,他前去做化解工作,化干戈为玉帛。
强村富民我有责
杜毓昕心系乡村振兴,经常性为家乡发展、强村富民向村里献计献策,为村民提供服务,并且不计报酬。只有自己有空,他就义务参加村里组织开展的人居环境整治劳动,清扫环境、清理垃圾。
2021年夏季,杜毓昕关心村里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义务支持和协助参与本组实施土地向种植大户流转工作。他起早贪黑,苦口婆心,不厌其烦逐户上门,与60户群众做思想引导工作。帮助两户协调土地矛盾纠纷,皆大欢喜。“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本组总面积164亩的166个零散地块集中流转到位,既将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又让他们有了稳定的收入。
“群众有求必应,不管自己多么忙,也要及时去搞好技术指导服务。”多年来,杜毓昕能够发挥自己的农业技术特长,经常性地深入农村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群众搞好科学种植农作物,科学防治病虫害,让农作物稳产高产。杜毓昕关心村里外来粮食种植大户丁春明的粮食生产种植,随喊随到。杜毓昕到他承包的田头,现场指导科学种田,帮助解决粮食种植途中遇到的技术性难题,助力庄稼长势良好、增加收入,使丁春明感动不已。
“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杜毓昕退而不休,学而不倦,劳动不惰,生活简朴,默默奉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个退休党员干部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的责任与担当。
编辑:郭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