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奋楫扬帆新时代 敢立潮头唱大风

——记齐齐哈尔市铁锋区查罕诺村党总支书记王佰义

2024/07/24  浏览量:   作者:齐齐哈尔市铁锋区老促会 山佐利  来源:中国老区网

这里,曾经是日寇铁蹄践踏的地方;这里,也是东北抗联征战过的地方。一个并不闻名老区村,在短短十年时间里,一跃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省“美丽家园示范村”,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铁锋区扎龙镇的查罕诺村,逐渐进入了人们视线。

查罕诺,蒙古语“白色湖泊”之意,全村430户,1430口人,幅员面积23.8平方公里,耕地9800亩,截止2024年6月底,银行无贷款、村集体无外债,实现全村农业经济总收入135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29800元,村集体收入170万元,村集体资产5000万元。与十年前相比,村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0900元,村集体资产增加1600万元。

行走在查罕诺村,整洁漂亮、别墅成行。蓝天上丹鹤翱翔;湖面亭阁、长廊辉映。荡漾在旅游景区,九曲弯弯小桥、起伏错落拱桥点缀湖面。眺望村外,原野稻海碧绿、苇塘波浪翻滚,一幅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景象。谈到老区村发展变化,村民们由衷地说:“这些变化离不开村有个好班子,特别是有个好的带头人。”他们口中的好带头人,就是查罕诺村党总支书记兼村长王佰义。

敢挑重担,为老区振兴激发新动能。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的王佰义深知这个道理。2014年村党总支换届选举,他不负众望当选党总支书记,上任伊始,他就在思考,怎样实现习近平总书记“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嘱托,尽快让查罕诺村富起来。从加强村党组织建设入手,首先将那些年富力强能干事,带领群众致富的党员充实进班子,形成坚强战斗集体。随后,选拔培养村后备力量提上日程,放手让“双带”农村青年在强村富民中挑大梁,村党组织真正担负起带领村民走向致富的责任。查罕诺村地处扎龙湿地边缘,草原、水田、湖面、林地面积呈50:30:15:5,人均耕地少,单一靠农业很难富裕起来,但优势是村距离市区及扎龙保护区较近,有着得天独厚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经过充分调研论证,把“农民围着旅游转,农村围着旅游变,农业围着旅游干”作为发展思路,确立以绿色水稻种植、乡村特色旅游为支柱兴村富民发展模式。按照“组织定岗、分片划区、合理定责”原则,设立党员责任区,在新赛道上发力快跑,抢占发展新机遇。

敢当排头,为乡村发展打造特色旅游样板。

村投资500万元建水上公园,人工湖水面500亩、陆岛15亩,建有复古式木质防腐凉亭、九曲桥、风雨桥、观鱼池,水上有电动及脚踏式游船,北侧配有农家饭庄,初步形成了“旅游+娱乐+度假+餐饮”乡村旅游模式。但规模小、项目少、设施不配套,难以满足游客需求,尤其是不能满足青少年追求乐趣、真实和探索知识的需求。成立旅游服务有限公司,整合特色旅游资源要素,制定实施方案和特色旅游发展规划,将“争创全省一流,打造“AAAA国家级旅游景区”作为发展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此,加强道路、村容村貌建设,建旅游观光果蔬采摘园、休闲垂钓基地,发展农家乐,设计农业观光线路,打造新型家庭农场,抓实景观提升,着力构建资源互补、特色鲜明、协同发展特色旅游体系。

重视项目引进,不断增强乡村旅游发展后劲,在不断完善、提升原有景点基础上,积极引进新项目,稳步拓展水上公园项目,不断扩大乡村旅游规模,开发集水面垂钓、观光、餐饮、体育文化为一体服务场所。调整产业结构、上项目之初,广大村民积极性不高,持疑观望,为打消顾虑,村党总支要求党员干部带头上项目,看到党员干部受益了,村民们开始参与了进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齐齐哈尔市冰雪旅游活动最重要内容,查罕诺冬捕节连续举办八届,每届接待游客1.3万多人,年货大集销售农产品20多万元、鱼类30多万元,在观看文艺演出、头鱼拍卖、农副产品展销、冰雪趣味运动会等冰雪体验中,游客感受到了渔猎文化魅力和冬捕的快乐。

用活红色资源,赋能特色乡村旅游,挖掘本村红色资源,编写老区村志,论证申报革命老区,宣传弘扬老区精神,让乡村旅游增添红色内涵。建水上烧烤长廊、增设水上游乐项目;建旅游农贸市场,使查罕诺村逐渐成为集观光、休闲、度假、健康为一体的“AAA景区”,旅游产业从开始时没人干,到抢着干,村民们从乡村旅游中得到了实惠。2023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旅游收入8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5594元。截止今年6月底,接待游客18万多人次,预计全年超过30万人次。

敢于创新,为乡村振兴增添新活力。

项目是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助推器,没项目拉动,就缺失了后劲。深入贯彻区委“新三农”发展方向,把乡村旅游列为主导产业,累计投资1730万元,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2018年投资45万元,建南湖金三角花岛,栽植花卉50000余株,建微型仿古长城,六个龙头喷泉,吸引大量旅游观光客,当年接待竹排上岛游客5000人,增收10万元;投资38万元,建第二座水上半封闭烧烤长廊,接待餐客5000多人次,增收10 万余元。

过去,本地冰雪优势没得到有效发挥,冰雪旅游纳入日程,改变了“夏天红红火火,冬天单调单一”历史,为乡村旅游带来了新机遇。2015年,村刚起步发展旅游产业,村民王福就投资水上充气娱乐项目,开办了农家乐饭店。“我每年除种地忙几天,主要做旅游”,谈起村旅游业发展,王福说:“我是村旅游业发展见证者,我要搭乘乡村旅游产业的快车,让自己的腰包更鼓。”

启动村北“东湖渔场”冰上乐园项目,冬捕节搭台,推动冰雪运动、冰雪旅游和冰雪文化融合发展。冬季室外天气寒冷,雪花纷扬,农户家门口红灯笼和小彩灯高挂,皑皑白雪点缀在整洁街道两旁,耳中隐约还可听到封冻湖面上传来的嬉闹之声。

2021年建天空之境网红打卡地,进一步增大了游客接待量。投入50万元采购快艇、水上碰碰船、水上自行车、水上闯关游乐设备,丰富了景区游玩项目。2022年又新开发一万平方米游玩区,包含网红桥、网红秋千、网红七彩滑道、碰碰车、滑世界,增加快艇4艘、200平方米水上闯关、碰碰船8艘、水上自行车8辆、水战船8艘、竹排5艘、乌篷船5艘、画舫船5艘、游泳场1处、水上烧烤长廊2处、1个呐喊喷泉、2个网红水车、4辆皇家马车、8辆电动观光车等76项游乐休闲设施,旅游人气更旺了。

休闲度假择一处“世外桃源”,木屋民宿远离喧闹尽听鸟叫蝉鸣,火炕房、家庭房、双人房、帐篷民宿,让游客尽情感受大自然宁静和美妙。打造生态品牌,开发绿色旅游,7500亩稻田、12523亩草原、1428亩林地、4800亩水面进行稻田风光、草原风光、林地风光、湖面风光游,让游客享受到生态绿色之美。

敢于拼搏,为把强村富民之路走得更好。

老区村要振兴,乡风文明是关键,只有“两个文明”一起抓,才能以民风带村风。上世纪80年代初,查罕诺曾是“空壳村”,变成今日“宜居、宜游、宜业”村,“我们村以前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花钱靠贷款,旅游产业让村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查罕诺村党总支副书记李刚说。

抓产业的同时,王佰义不忘抓精神文明建设,筑起主路沿街文化墙,绘制巨大社会主义价值观、村规民约、公民道德建设宣传画,构成“乡风文明一条街”,让广大村民浸染在文明向上氛围之中。14项69条《村规民约》党员干部带头遵行,全体村民自觉遵守,清风正气洋溢在村民们的脸上,遵规守约成为他们的习惯和自觉。婚丧嫁娶通过红白理事会审核,促进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新风尚,设红黑榜惩戒违规者,多年来,都是远近闻名“九无”村,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最美家庭”评选,350户“十星级”文明户,带动家家户户争创文明户、争当“最美家庭”。

产业发展,助推乡风文明建设,乡风文明建设促进产业发展。村内采摘园2个,农家乐58家,年接待游客就餐10万多人次,增收360余万元,农家高档饭店3家,新引进30多家美食商户,为游客提供集休闲、娱乐、度假、观光、餐宿、体育文化为一体“一点多线”服务。东湖、月牙湖、水上公园3850亩湖水养殖,年产鱼10万余斤。村旅游农贸市场,村民出售蔬菜、水果、小笨鸡、大鹅、野生鱼等增收35万元,解决劳动力就业300多人,村民年人均增收3000元。通过旅游带动,查罕诺村生产的大米、玉米和其他农副产品也成了香饽饽。如今,查罕诺村民均能享受到由村委会提供的电费补贴、养老补贴以及自来水免费、闭路电视免费等福利,充分享受到全方位发展回馈。

征途漫漫,唯有拼搏。乡村旅游让查罕诺村产业不断壮大,2017年王佰义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个人、2020年又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这一串荣誉背后,是对王佰义不懈追求的认可与勉励,面对荣誉他没沾沾自喜、停滞不前,想到习近平总书记对老区“两个更好”的期望,“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发挥自身特色,打造老区乡村旅游品牌的路还很长,我不会停下脚步”,他又在心中勾勒着查罕诺村更加美好的明天,这就是王佰义,一个在老区振兴路上敢于弄潮的人。

编辑:褚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