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09 浏览量:
义和镇位于湖北应城市西南,既是革命老区,也是疫区,更是防汛大户和农业乡镇。全镇21个村,总人口29514人,耕地36604亩。农业是支柱,路和水是支撑。2010年5月,沈渊任义和镇党委书记后,在短期内跑遍了全镇各村和所有防汛堤坝及泵站。深感老区的交通、水利亟待改善;经济发展任务艰巨。他说:“过去老区人民闹革命、打天下,有的献出了生命,现在改善老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是我们的责任。”于是,就兢兢业业地带领党政一班人,通过三年时间修路、治水和创新,使全镇的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年人均收入以26%的速度递增。
为民修路
该镇地处江汉平原,80%的路网建在软基上,当时整个路网坑坑洼洼,跟搓板一样。2010年,他托在省城工作的义和老乡,把老区人民的期盼和困难向上反映后,2011年3月,12公里长的通往县城主干道顺利动工,当年10月底竣工。
2011年,为了修通10.4公里长的李季镇级公路,他多次到应城市扶贫办、交通局、农开办、财政局争取政策和资金,2012年3月底已修通了7.4公里,余下3公里将在今年汛期之后动工,确保今年底通车。
他多次向市委书记、市长汇报,启动大富水西堤——汉北河堤17.7公里长的防汛通道硬化工程。整个工程共投资425万元,在水利、交通、扶贫开发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下,2011年修通5.4公里,余下的12公里于今年4月份动工,7月份已全部完工,让全镇80%村民有了生产路、出行路和致富路。
从2010年至今,他还通过在外老板回乡投资,整合国家惠农政策和全镇资源,修通了50公里砂石机耕路,5公里通村水泥路,使全镇形成了晴雨通车的交通网络。
为农治水
水既是福,也是祸。该镇四面环水,湖泊大、河流多, 2010年以来,他带领镇党委、政府一班人积极依靠国家惠农政策,动员全镇农民在治水上打了三个漂亮的攻坚战。
一是治疫水。为了彻底消灭血吸虫,他在力推农业机械化的同时,在疫区村组建设卫生厕所600多个,补偿鼓励农民卖掉耕牛和商品牛,斩断了血吸虫生物链条。同时在引水河疫水区推行生物灭螺法,投放鲭鱼、毛蟹灭螺。还鼓励民间资本在枯水期种植冬小麦,翻耕灭螺,达到灭螺增效双丰收。
二是治渍水。该镇地处北纬30度,每年降雨量达1000毫米以上,加之70%的耕地在湖垸,海拔低、面积大,整治渍水是农业丰收的根本保证。从2010年开始,他争取国家政策,想尽办法在湖垸进行沟渠清淤5万多米,完成土石方15万方。每年还投入50多万元进行排渍泵站和剅闸维修,如遇24小时100毫米降雨能在48小时排除渍水,确保农业丰收。
三是治污水。以前,全镇湾湾有吃水塘,户户有挑水桶。化肥、农药用于农业生产后,水浑了,味苦了,农民身体差了,各种各样的怪病出来了。几年来,他积极利用国家政策和在外经商老板的捐助及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到今年初,在15个村打深井7口,安装主水管4.8万米,保证了80%的村民用上了干净、卫生、清洁的自来水。另外六个村已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项目,同时每年对深井水质进行安全检测,并组建了管理、维修专班和领导小组,确保安全饮水造福老区人民。
创新发展
该镇70%的面积集中在湖垸,土地肥沃。沈渊书记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特别熟悉农业经济,他到职后,大胆创新,鼓励和引导全镇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形成了2.5万亩的高产杂交稻种植区,一万亩的棉花种植区,上万亩的水产养殖带,上万亩的速生林种植走廊,并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逐步将土地向种田能手和大户集中,形成规模效益。
在此基础上,他充分利用本镇徐氏拉链集团在武汉市汉正街创办的辅料市场,帮助家乡人到汉正街创业、就业,连续三年输送劳力1500人,新增大小老板170多个。同时积极与武汉市纵横投资集团和总部在北京的中国华力集团联系,邀请他们回乡投资兴业。2010年以来,两家公司老总多次回到义和投资修路、捐资办学和捐物改水,累计捐赠一千多万元。2010年华力集团在应城注册分公司,每年增加税收近千万元。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