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农民代表成央珍:我就做个“新型农民”

2012/08/15  浏览量:   作者:杨忠阳 石希  

    漂亮的毛衣,白皙的脸庞,如不眼见,很难相信,这位身材娇小的女士就是来自浙江慈溪的农民代表成央珍。

  “呵,说点什么呢?”她面带微笑。

  “就先说说你改造盐碱地的故事吧!”我掏出笔记本。

  1989年7月,是成央珍一生中的转折点。此前,她是当地一所中学的教师,面对的是讲台下一双双纯真的眼睛;此后,她却要去陪伴苍凉而荒芜的盐碱地。

  那时她27岁,有个温馨的家庭、刚满周岁的孩子,没有人想象得出,她竟会辞职去承包152亩盐碱地,而且还要在上面种出棉花。

  “那些地荒着怪可惜的。”她担心我不理解。

  杂草很深。娇小的成央珍一钻进去,就只剩下了一头秀发露在外面。

  杂草很密。太阳升起一丈高的时候,成央珍只砍了堂屋那么大一块。曾经握粉笔的纤手,起了几个血泡。

  别人会怎么说呢?她反问自己。

  她整整干了4个月,那片盐碱地才有了庄稼地的雏形。

  当年围垦、当年开发,亩产皮棉超过100公斤,她创造了慈溪市海涂盐碱地开发史上的奇迹。

  时隔多年,今天已是慈溪市海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的成央珍代表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

  成央珍代表告诉记者,当年的152亩盐碱地,因江河冲洗,到现在其实只有80亩了,今天的她还种了176亩大棚蔬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生产得讲究效益,在集中了一部分土地以后,我越来越感到要有科学化的管理、现代化的机械、先进实用的技术。”她说。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慨呢?这来自于她10多年农业种植的切身体会。

  曾经为提高盐碱地的棉花亩产量,她边学边干,从棉种的选择到改造土壤等都尝试采用先进的技术。每年的增收,使成央珍代表明白了一个道理:种什么光靠苦干不行,还得靠科学技术和规模。

  在国家对棉花的种植调整为指导性计划后,她又大胆调整产业结构。她先后种植优质西瓜、苗木等,同时投资数十万元,购置了载重汽车、拖拉机、脱粒机、除虫喷雾机和发电机,组织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默念着这几个“新型农民”的定语,我突然发现,眼前的成央珍代表不正是我要找的新型农民吗?

  农民增收难,难在哪里?成央珍代表认为,一是单位品种产量不高,这要靠科技和规模经营来增效;二是有了高效益农产品,还要确保销售渠道通畅。

  “这次会议,我提交了建议国家尽快制定农业产业协作组织法的议案。”成央珍代表翻开自己的笔记本说,如果这个议案被采纳的话,将能够解决困扰大多数农民的农产品销售问题。

  有了成央珍这样的“新型农民”,新农村一定会建设得更加美好。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