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9 浏览量: 作者:贺国立 来源:中国老区网
2024年9月21日,位于许昌市建安区的世纪香食用菌产业园里掌声响起,许昌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熊广田将“河南省老区工作先进个人”荣誉证书颁发给河南世纪香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李彦增研究员。熊广田的评语是:“初心不忘,持之恒心,四十年做好一件事,真心为民,奉献爱心,把小蘑菇做成老区群众致富大产业!授予殊荣,名符其实。
许昌市建安区有一多半的乡镇是革命老区。40年前,生长在老区的李彦增为了摆脱贫困用借来的60元钱开始种植食用菌。历经挫折成功后,又把他探索和掌握的技术无偿传授给老区贫困群众。1987年,他光荣入党后,坚持“一人富不算富,众人富才算富”的初心,先后建成食用菌研究所、培训学校,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河南世纪香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党支部,组建许昌食用菌产业集群,实施食用菌产业三产融合发展等,把小蘑菇做成老区群众致富的大产业。如今,他的世纪香公司已发展成集食用菌科研、培训、生产、加工、销售、进出口、生态观光为一体的科技开发型国家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国食用菌产业化十强企业,全国食用菌优秀龙头企业,全国十大低碳示范企业,全国科普惠农先进企业,全国精准扶贫行动优秀民营企业,首批河南省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建设试点,第三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星创天地,河南省工业旅游基地,河南省休闲观光园区,许昌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
40年来,他坚守科技创新、实业报国的理念,矢志践行一名党员对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通过大力发展菌类特色产业,积极带领老区群众增收致富,把可遇不可求的神奇蘑菇做成群众致富乡村振兴的大产业。李彦增也从一位农家孩子成为董事长、农技推广研究员,许昌市科普首席专家、中国农业科技下乡专家团食用菌专家组副组长、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中国白灵菇分会会长,中国菌物学会健康产业分会副会长,中国保健协会菌物产业分会副会长,中国食用菌品牌集群副主席。河南省八次党代会代表、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先后荣获全国科技二传手、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标兵、全国星火二传手、全国科技标兵、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河南省劳动模范、省十大农民标兵、省首届十大杰出青年、省劳模助力脱贫攻坚十大领军人物、中原产业创新领军人才,两次荣获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殊荣,2021年“七一”前夕他被中共中央授予建党百年“两优一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用初心和汗水书写了一名基层党员的奋斗华章。
带头示范找出路
一颗初心:“一人富不算富,众人富才是富”
1962年8月,李彦增出生于许昌市建安区长村张乡干戈李村。1984年,高考落榜的他靠借来的60元本钱开始创业,照书本琢磨种菇,跑到郑州买菌种,到百公里以外扶沟县用人力车拉棉籽壳,没日没夜地观察记录……虽然费尽心血,李彦增的前两次试种还是以失败告终。
那时候,有人冷嘲热讽。“压力虽大,但认准的事,就得把它干成!”在村支书的鼓励和资助下,他四处求教,继续试种。眼熬肿了,手被消毒液蚀烂了……终于,1985年,李彦增种植蘑菇大获成功。不仅还清了欠款,还有近千元的盈余。1987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的成功如一把火,点燃了乡邻脱贫致富的热情,“一人富不算富,众人富才是富。”李彦增初心凝结,始终不渝地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和责任。他不仅把苦心研究出的“补氧法”“发酵法”等多项技术免费传授给老区群众,还先后为建安区椹涧乡、榆林乡、河街乡、桂村乡、苏桥镇、灵井镇、艾庄乡以及禹州市、长葛市等老区菇农免费代购各种原材料60多万吨、供应菌种150余万公斤,接待省内外来访学习人员4万多人,举办技术培训班620多期,30余万名学员遍布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他成了远近闻名的“活雷锋”。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就被评选为河南省首届十大杰出青年,河南省首届十大农民(科技兴农)标兵。
带领群众共致富
一颗真心:“我是吃过苦的人,我知道乡亲们的心情。”
“我是吃过苦的人,我知道乡亲们的心情。”李彦增说。面对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明白一名党员的责任,为带领老区群众脱贫,把“小蘑菇”的蛋糕做大,他带着大家一步一个脚印种蘑菇,抱团闯市场。
1988年,建安区(当时的许昌县)因势利导成立食用菌研究所,李彦增挑起了所长担子。1996年,研究所改制为食用菌开发公司, 2005年更名为河南世纪香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2006年,公司成立了党支部,有了党组织的支持,他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步伐愈加轻快:一是通过党建引领、“公司+合作社+村集体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带”,二是支部通过“以一带十,以十带百”、设立“党员示范岗”、“争创优秀党员”等活动“领”,把市场与生产农户紧密相连。于是,在许昌市建安区老区的乡村原野上,人们常常能看到李彦增从一个食用菌温室大棚,马不停蹄地奔向另一个食用菌基地、专业村,手把手教种植户种植食用菌,不厌其烦地为大家解决一个又一个棘手问题,乐此不疲……目前,通过不断创新产业化带动模式,已辐射和吸纳近6万人从事绿色食用菌生产、加工、包装、运输等工作,累计创造社会效益100多亿元。世纪香食用菌产业园也先后成为全国创新创业实训孵化基地、第三批国家星创天地、河南省党员远程教育示范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科技致富工程示范基地、河南省科技扶贫基地、河南省劳模助力脱贫攻坚示范基地,李彦增也两次荣获 “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个堡垒”。在世纪香公司党员活动室和车间里张贴的这句话时刻鞭策着李彦增和党员们。2017年,他积极投入扶贫攻坚战役,在许昌市建安区椹涧乡、榆林乡、河街乡、桂村乡、苏桥镇、灵井镇、将李集镇、艾庄乡等老区20个贫困村建成20个食用菌产业扶贫基地。安置就业800多人,是320多个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在工作中,为扩大精准扶贫效果,李彦增还先后深入周边60多个贫困村400多户手把手传技,两次因胃溃疡和腰椎病倒在培训现场。同时,他还为禹州市磨街镇常门村、南阳淅川县等革命老区以及贵州、内蒙等8省市16个贫困村300多农户开展食用菌精准扶贫,带动万余户农民脱贫致富,不少人也成为当地食用菌生产“土专家”“田秀才”,日子越过越红火。2018年,公司荣获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先进民营企业,河南省委省政府授予“河南省扶贫工作先进单位”,李彦增也荣获河南省劳模助力脱贫攻坚十大领军人物。
带头探索新技术
一颗恒心:“坚持创新发展,做老区群众科技致富的领路人”
从昔日农家“作坊”,到如今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国食用菌产业化十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李彦增带领老区群众书写一段自强不息的奋斗史,也让“小蘑菇”成为老区群众致富大产业。多年来,他执着创新强企,先后与中国农科院、中科院、福建农林大学、广东微生物研究所、上海农科院、河南农科院、河南农大等50多家单位开展科研合作。组建河南省食用菌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珍稀食用菌工厂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食用菌重点实验室、省劳模李彦增科研创新工作室等,带领党员技术骨干,主持完成“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等16项国家、省、市科研项目,研发出具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63项生产加工关键技术,编著出版食用菌专著3部,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等著名专家团队合著《中国食用菌生产》工具书于近期已出版面世。他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0多项,荣获联合国“科技发明之星”奖一项,省市科技成果奖23项。同时,在老区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有效促进了老区的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
由于李彦增在科研创新方面成就突出,他先后当选许昌科普首席专家,中国农业科技下乡专家团食用菌专家组副组长,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河南省第八届党代表,2020年度中原十大产业创新领军人才,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2022年度“全国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等。
积极履职尽责
一颗爱心:“老区群众需要的,就是我要认真做的”
有着30多年党龄的李彦增,虽然先后当选许昌县、许昌市、河南省多届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但他始终把初心使命牢记心头,把脚印留在田间。他深入老区脱贫一线,调整产业结构,助力乡村振兴;发挥特色食用菌产业带动作用,助力老区贫困户脱贫致富。他深入群众中走访调研,先后撰写“要加快科技创新,做大做强老区食用菌产业”“加强党建引领,发展特色农业”等10多条被党委政府采纳的建议,促进了老区食用菌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2006年以来,他通过“两新”党支部建设和创“五好”活动,以“党建+科研”、“党建+基地”等模式,打造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集群——许昌农业产业化集群,集群以世纪香公司为龙头带动,联结着周围30多个珍稀食用菌生产专业村以及遍布全国各地5万多个种植户,加快了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步伐。目前建安区已发展成为“河南省珍稀食用菌之乡”“河南省食用菌十大基地县”。食用菌产业也发展成为许昌特色产业、农业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事业有成的李彦增不忘践行社会责任。他在河南农大设立世纪香奖学金,为老区和社会捐款、安排残疾人和军烈属就业……在抗击新冠疫情中,他组织党员于2020年2月2日率先将价值50多万元的食用菌抗疫产品捐给抗疫一线,受到社会各界好评,先后荣膺省、市抗击疫情先进个人,2016年世纪香公司荣获河南省十佳拥军企业、公司成为河南省科技扶贫基地、河南省劳模助力脱贫攻坚示范基地、许昌市老区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文明诚信企业。
进入新时代,创新扬风帆。近期,李彦增在食用菌种业创新上再获突破。他发起和中科院、中国农科院、河南农大、省农科院等21家科研院校单位以及规模企业成立的河南省珍稀食用菌良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承担河南省食用菌良种联合攻关项目,现已选育出的阿凡达蓝平菇许平9号、许平6号等7个新品种,并获得国家农业农村部新品种授权。
李彦增,这位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老区工作先进个人正踌躇满志:“我将永远听党话、报党恩、跟党走,带着初心和使命,坚持创新发展,做老区群众科技致富领路人,继续把‘小蘑菇’做成乡村振兴大产业,奋力书写一名普通基层党员的人生新华章,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编辑:褚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