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浦城老区红土地上走出的“富二代”

2024/11/01  浏览量:   作者:浦城县老促会 张先强  来源:中国老区网

在北京寓居十余年,也认识了好几位“红二代”、“官二代”、“富二代”。其中成了“忘年交”的二位“富二代”,尤让我感佩,令我不顾笔拙,描摹他俩在京城逐梦人生。

那一年的冬天,我赴镇江参加“德扬航空产业基地落成暨‘大棕熊’100飞机下线仪式”,那场景可谓高朋满座,群情热烈。国家航空主管部门的领导、有关高校、市党政领导、专家、企业家、客户代表、媒体人等济济一堂。作完主题报告的年轻专家走下讲坛,人们便簇拥着参观刚刚下线的“大棕熊”飞机,竞相答问互动。年轻专家戴眼镜、着便装,乍看去还有些腼腆,但神情沉稳,话语睿智。他谈及企业初衷和愿景,释道“大棕熊”过往与未来,不时激起阵阵笑声掌声……

这位年轻专家是“富二代”,叫吴治陵,德扬航空集团、江苏润扬通用航空有限公司的发起人,北京国遥新天地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2000年从南京大学毕业后,吴治陵进入北京一家上市公司工作。在京城之地,他如同一株树苗,浸润于阳光雨露,茁长躯杆和枝叶,萌发人生梦想。2004年初,在中科院支持下,导师带领他和几位志同道合者瞄准空间信息产业,创立了北京国遥新天地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走上了创业之路。

空间信息是全新领域,要做成产业绝非易事。作为发起人的吴治陵周密运筹,带领团队“开疆拓土”。组织研发了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空间信息产品,不断取得良好的市场价值和社会效益。公司也因其科技实力和完善的运营机制,赢得了市场,建树了信誉。

吴治陵身上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敏锐,一种进取求新的创造力。因此常能洞察出一般人不易发现的机会,进而把潜在机遇挖掘出来。他贴近国家空间信息事业的律动,倡导并努力推动公司参与国家科技部“航空遥感数据获取与服务技术创新联盟”,主导组建“中国航空高分遥感网”,所获取数据成果成功服务一批国家级、省部级地理信息工程项目。他主导推动“全自主平台三维空间信息软件EV-GIobe”的研发成功,使得公司开创出了三维空间信息全产业链自主发展的局面。凭借过硬的新质能力,公司团队在保障神州系列、嫦娥系列、天宫系列等国家重要航天发射任务中展露身手,屡立功劳。

二十个春华秋实,“国遥新天地”实至名归。它拥有了地理信息行业几乎最全的行业资质,不论公司规模还是发展品质都常年跻身行业前列。公司先后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国地理信息百强企业、中国地理信息产业航天三维地理信息服务示范单位、公益服务特殊贡献等诸多“金牌”。

一场场突击战、攻坚战,吴治陵既当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在科技攻关中身体力行,个人先后获得三项国家专利。2023年,他与南京大学、自然资源部等联袂的一项研究成果为国土空间利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获得了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从国遥公司成立到2023年,吴治陵和他的同伴们创下了营业额增长了200倍的惊人高速度,累计上缴国家税收超1.5亿元,吸纳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青年就业近7000人。

吴治陵引领公司将空间信息产业做得风生水起,致“富”了。但他并未就此止步。他超前布局,着力推动全产业链发展。经过多次前往美国、欧洲对通航产业进行考察,于2014年8月组建了德扬航空集团,2015年1月又在镇江创立了江苏润扬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德扬航空面向中国航空领域客户,从美国引进全球范围内设计理念非常先进的中低空多用途飞机“大棕熊”Kodiak100型飞机,逐步建立起飞机销售、航材保障、售后服务、扩展服务四大体系,以期将来过渡到飞机组装、飞机生产制造、实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循序发展。十年功夫,德扬航空已在大中华区销售30余架“大棕熊”Kodiak100型飞机,推动了一批有前景的通用航空公司诞生。德扬旗下的润扬通航引进飞机服务于我国的通用航空市场,业务范围除了航空摄影遥感(国遥公司的产业链业务),还包括众多目前低空经济涵盖的业务,如低空观光、跳伞、飞行培训、短途运输、科学试验和科普研学等等。在当前通用航空产业的低潮期,吴治陵仍满怀信心,脚踏实地,引领着润扬通航正在坚定扎实地走出一步又一步。

国家自然资源部海洋遥感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副理事长、南京大学浙江校友会副会长、北京浦城企业商会会长、浦城县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奉献义务的这些社会职务,也就接踵授予吴治陵担当了起来。尤其是作为浦城人在北京企业商会的会长,吴治陵清晰地提出倡导和目标,力求将商会打造成会员联谊互助的平台,会员联络家乡爱心助力的平台,家乡政府联系乡亲乡贤的平台。在工作方法上,他着力探索创新,调动大家群策群力的热情。几年来商会活跃有为,为在京乡亲及家乡办了诸多实事,并得到北京市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2018年浦城县老区建设促进会换届,县里聘请吴治陵担任副会长。他动情地表示,作为革命老区红土地长大的子弟,为老区事业添砖加瓦,义不容辞。连年发起爱心人士回乡捐资助学,在脱贫攻坚中与贫困户结对帮扶;每年给全县老区村赠订老区刊物。他还挤出时间,参与县老促会对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和建档著书工作……这个副会长当得是尽心尽力。

吴怀春,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这位青年科学家,妥妥的“富二代”。他现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常委、副校长。

我曾与镇领导朱英坤一起走访吴怀春的老家。匡山[1]脚下,大石溪畔。一座不起眼的旧宅,两位厚道勤劳的老人。听闻有客登门,吴怀春的父亲吴汉森撂下农活匆匆回家,脚上还沾着泥土。正在忙活家务的老伴王维云赶紧烧水,招呼我们落座喝茶。提起儿子,父亲脸露微笑,淡定寡言。还是母亲爽快,给我们“披露”了点儿子幼年秩事。

小时候,吴怀春一边读书,一边帮着家人种田、砍柴,干过许多农活。“开门见匡山(注1),出门趟溪水”,对山对水不陌生,然而对“地质”没有丝毫概念。他说印象最深刻的是,上山砍柴偶见裸露路边的奇特石头,感到十分好奇。后来,去镇里上中学,途中高山凹有一个萤石选矿厂,堆放的石片闪闪发光。当时 全然不知那就是地质矿石。后来才知道,闽北火山岩十分发育,小时见过的石头属于火山岩,闪闪发光的是片状白云母,整个武夷山区属典型的丹霞地貌。

经过三年高中苦读,1996年吴怀春考取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人生新旅途从此开启。

读本科时期,全国性地质行业不景气,在高校,地质专业学生读书的劲儿也不高。而吴怀春心无旁骛,只想着学一门钻一门,干一行爱一行。他把课余假日几乎都用在学习上,各科成绩一直保持在前几名。

2000年6月,吴怀春免试推荐攻读硕士学位,2002年免试攻读博士学位,均师从地大(北京)当时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导张世红先生。他在这位有着海外学研经历,眼界开阔,治学严谨的导师熏陶下,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学生,逐渐对科学研究有了理解确立了方向。2005年以扎实的专业理论、野外考察实践和实验室分析测试形成的第一篇SCI论文《华北地台蓟县系杨庄组古地磁新结果及其大地构》,就发表在权威期刊《科学通报》中、英文版上。

母校器重这棵苗子,让吴怀春留校做了一名讲师。多次选派他前往美国、日本等海外高校做访问学者。在国内提供机会陪同国际一流学者出野外实践。这使他的国际视野大为拓展,专业理论功底更为丰厚。作为一名老师,精于授课,与学生亦师亦友,很受好评。

2013年4月,吴怀春破格晋升为博士研究生导师。不久被委以海洋学院海洋地质教研室、海岸带生物地质过程创新实践基地等一线岗位担纲领衔。期间先后当选“地时·中国”秘书长、中国沉积学会副秘书长等。2016年起历任海洋学院副院长、院长、校科技处处长兼地质调查院院长和副校长。

在人才荟萃的地大(北京)校园,吴怀春堪称是一颗亮眼的新星。成果频出,光环加身。但他谦虚谨慎,初心不改,没有一点官腔浮气。但凡接受采访,总是推崇团队,对个人成就缄口不提。只是,成绩和口碑就在那里。

比如吴怀春搞科研“两条腿走路”最受瞩目和赞誉。

科研人通常有自己相对固定的研究领域,面比较窄。吴怀春的研究领域却从大陆地质到海洋地质,跨度很大。他的研究生招生方向为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磁性地层学)和旋回地层学等。用他自己的话说“两条腿走路”,一条腿在陆地,一条腿在海洋。

吴怀春“两条腿”走得执着,一路从未懈怠。

自2006年起,他先后参加了科技部两轮“97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和基金委重大项目,在松辽盆地进行长达18年的连续研究。在项目中,他运用旋回地层学方法,将地层中由地球轨道力引起的米兰科维奇沉积旋回对比到天文理论曲线,所获得的天文年代标尺时间分辩率可达到2万年-40万年,能够精准确定出各种地质事件和过程的年代及持续时间。这是近年来地质年代学最重要的进展之一。

当年国内学者开展旋回地层学研究并不多。吴怀春只能“硬熬”——从查阅相关英文文献开始了解这个领域,读不懂就将文献翻译后再仔细研读,直至掌握其中的研究方法及相关软件。2009年,他对东北松辽盆地的研究成果被国际地学一流期刊《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刊登,这也是他发表的第一篇国际SCI论文。有了好的开始,他在旋回地层学研究领域的研究也越来越顺利。他建立了中国东北松辽盆地陆相白垩系和华南古生代海相地层天文年代标尺,为重大地质事件和生命演化提供了高精度年代学约束,相关论文发表在《自然—通讯》《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冈瓦纳研究》等国际知名期刊上。

作为海洋学院的一名教授,吴怀春除了讲授《海洋地质学》等专业课外,当然也得开展海洋地质相关的工作。原来一直研究大陆地质,现在要“从大陆转向大海‘游泳’,最初还不会,只能‘游’得慢一点”。吴怀春这样描述他的这阶段工作。

吴怀春将研究视角对准中国南海。2011年他成功申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海深海过程”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先后两次赴日本高知大学大洋科学钻探岩心库采集中国南海ODP1148和1143站位的古地磁样品,首次建立了中国南海2千3百万年以来的连续磁性地层年代格架和环境磁学变化特征。2009年和2017年,吴怀春还分别参加了国际大洋科学钻探IODP322和368航次海上科学研究工作,提升了他对海洋地质的认识,也扩大了他的国际合作朋友圈。

“从陆地到海洋,‘两条腿’走路,科研出成果的过程也会比较慢。但有时候在一个方向遇到瓶颈,需要自己静下心来考虑一番,沉淀一些问题。这个时候,转到另外一个方向,反而比较容易突破。”吴怀春总结说。

吴怀春“两条腿”走得坚实,一路走出风采。他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高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基地、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面上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90余篇,其中SCI论文150余篇,所发表论文被SCI引用5500余次。他曾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际沉积学会“Sun Shu Prize”奖、中国古生物学会青年古生生物学奖、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银锤奖、中国沉积学会孙枢奖、中国地质学会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奖、中国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学会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等重要学术荣誉和奖项。

在科研探索的路上,如今吴怀春还同时肩负新的任务。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海洋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海洋学会理事,并担任《全球和行星变化》副主编、《古地理学 古气候学 古生态学》《地球系统与地球环境》《沉积学报》《地学前缘》、《现代地质》《古地理学报》等国内外期刊编委。

然而,这位工作如此繁忙的青年科学家,却始终未忘来时路。他经常关注着山区家乡的事业。这些年我们见面,他都会问道乡情村情。一听说发生水毁灾害,关切之情溢于言表,期盼乡亲得以安然无恙,防灾减灾,公共设施得以修复加强。每与乡友晤谈,总会殷殷嘱托:“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大家都来努力,把乡村真正振兴发展起来……

行文至此,读者或许疑问:京城这俩“富二代”,看来父辈并非商贾富豪,本人亦无资财万贯,与“富”何干?

您问对了。这俩“富二代”与时下俚语“富二代”,指代截然不同。吴治陵、吴怀春“富”在青春有梦,自立自强的精气神;“富”在创业、科研,踔厉进取,对国家、对社会经济有大贡献;“富”在家国情怀,无论走了多远,攀了多高,心中都有家乡的位置,对家乡的念想,对父母的孝顺。此“富”,确非彼“富”。

他俩是咱浦城富岭人——改革开放出生的那一代——“富二代”。

编辑:褚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