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为了一座纪念馆

——记河北省承德县承平宁抗战纪念馆馆长李铜

2024/11/27  浏览量:   作者:刘朴  来源:中国老区网

2023年夏季,河北省承德县五道河乡建厂沟村的一位农民,去山沟里采药。歇息的时候,看见山坡上排列着一溜石板,石板之间长出了小树。他上前翻开石板,下面居然是一具完整的尸骸。在骸骨的腰部,发现了一个玻璃瓶。这人将玻璃瓶交给了村里的承平宁抗战纪念馆馆长李铜。这条山沟里有一处抗战时期的八路军战地卫生所遗址,原有10多间房子。1944年下半年,由于汉奸告密,卫生所遭到日军突袭,除少数伤病员被老百姓冒死救出外,医护人员和大部分伤病员被捕牺牲。经过80年的风雨驳蚀,这里只剩下几段残墙。

位于承德县建厂沟村的承平宁抗战纪念馆,是村里的农民李铜自费于2010年建成的。承(德)平(泉)宁(城)抗日联合县成立于1943年5月,是抗战时期的主要游击区之一。李铜今年55岁。他从小经常听人说起战争年代这一带发生的事,放牛的时候经常发现烈士的骸骨,下决心要办一所纪念馆,除了记住那段历史,还要把烈士的遗骨妥善安葬。当他刚刚有了一点积蓄,就倾尽全力,利用当地林场的闲置房屋,办起了这座纪念馆。10多年来,已经接待了各界观众10万多人。

李铜接收了这个玻璃瓶,又找承德市公安局的法医对这具骸骨进行鉴定,确定为一位30岁左右的女性。李铜将这些骸骨收集起来,安葬在山坡上的烈士墓地里。因为是在战地卫生所遗址附近发现的,人们分析死者是当时的医护人员。这个玻璃瓶是装在裤袋里的,应为药瓶。

说起李铜这些年来,为了这座纪念馆,真可谓是呕心沥血苦心经营。(《中国老区建设》2016年1期曾以《农民馆长李铜》为题予以报道)他没有什么产业,就靠走村串户为人安装铝合金门窗,攒了一点儿钱就投到纪念馆里。从最初的纪念碑,到筹办展览,接待观众,他一个人历尽艰辛,已经投资了20多万元。当初建立纪念馆的时候,80多岁的老父亲从反对到支持,下雪天拿起扫帚去清扫道路;两个孩子省下每天1元的雪糕钱,支援父亲办纪念馆。每当有人前来参观,李铜放下活计开门义务讲解。有一次他开车送几位大学生,半路发生车祸,车报废,自己肩胛骨折断,养了好几个月还是干不了重活……

10多年的含辛茹苦,李铜已经收集了200多件文物。这些文物中,有承平宁县政府使用过的办公桌,八路军战地卫生所用过的药碾子、陶罐、黑瓷碗,承平宁领导人穿过的皮袄等。给人们印象最深的,是那些日寇杀人的工具,比如锋利如初的枪刺,子弹匣,日本兵射击比赛的奖章等。还有的文物,是日军侵华杀人的罪证,比如一块圆形石头。李铜在走村串户揽活计中,听说有人保存着一件特殊的石头,是其人的父亲当年被日军强征修“部落”,日军嫌其年老动作慢,随手抄起石头砸在他的头上,这人受伤不治,几天后死去。死前把这块石头揣在怀里,交给了儿子。儿子又留给孙子。李铜先后去了三次,反复申说保存和展览的意义,这人才把东西交出来。

为了收集抗战文物,李铜印发了好多传单。尽管他收入微薄,却不惜血本儿。有一次他在六沟平台干活,有一个村民说:“你就是那个收文物的李铜呀?平泉市王土坊有一家,有一把日本刀,刀顶上刻着日本旗,还有‘小田一郎’的名字。”李铜问人家要多少钱?那人说,有人去买,给两千二没卖。李铜去了几次,软磨硬泡还是不行,他身上只有400元,是准备买化肥的;那边的朋友有1000元,都借给李铜,总算把刀买回来了。媳妇听说化肥钱没了,说没事儿,咱再挣,这文物可是过这个村没这个店儿了。

有一个日军行军锅,是一个相熟的木匠,在承德给人家装修楼房,娘儿俩往外归拢东西,说这个锅是日本人住的时候留下的。木匠花50元买下,转给了李铜。

十道河于德军家收藏一把战刀,是抗战时期一个日本军官的。那个日本军官进山扫荡,在他们家要吃要喝,还把刀戳到他家地上。突然外边枪响了,有人喊“八路来了”,日本军官慌忙跳窗户,这把刀就留下了。听说李铜收文物,于德军把刀送来了。

三沟村先前有一个五金厂,收废铁收回来一对六零迫击炮弹,年轻人不知道是啥,装到炼炉里一个,结果炉炸碎了,房子也炸塌了。剩下的一个卸了,倒出药来,拿回家当蜡台。李铜去干活,看门老头看见他手里的图片,说那边墙头搁着一个呢。李铜去买了回来。

还有一顶日本人戴的帽子,问人家多少钱呀,2000元。这又是个天价,李铜托人说情,说我买这个是为了见证历史,最后降到1800元,还是接受不了,三番五次的去求,最后花了1200元。

在所有的李铜收集的日军杀人罪证中,一件用小男孩大腿骨做成的烟具最令人触目惊心。该器物长约15厘米,是一整块腿骨,周身呈红色。被从内部穿透,小头装上吸烟的烟嘴,大头装上烟锅(已残失)。这样的烟具,只有那些杀人不眨眼的魔头才想得出来,制作得出来。看着它,仿佛听见男孩的惨叫,看见血肉的被剥离,真的让人惨不忍睹,更加痛恨那些杀人强盗。

这些年对李铜支持最大的,是媳妇金树民。

2020年腊月初八,金树民的娘家嫂子患心脏病去世,她一着急,病倒了。其实她早就有这病根儿。送到承德附属医院,已经没有心跳了。上了呼吸机,医生让做最坏打算。媳妇睁开眼睛说了两句话,第一句话说的是“我不想走,给纪念馆铺砖儿,还没铺呢。”第二句是“咱儿子当兵还没走呢。”然后又昏过去了。医生说她要能坚持一个月就给做手术。后来专家来了,安排手术,心脏做了两个支架。李铜抱着媳妇哭,说你可不能走,咱们的纪念馆还没收拾利索呢。

媳妇病倒后,李铜学着做饭,每天早晨把饭做好,忙活一天,晚上回去再做饭。纪念馆总来人参观,头天接到电话,李铜就得起早做饭安置媳妇。观众来了,他给讲解;讲解完送走观众,再到40多里外的三沟去干活。晚上别人下班了,李铜接着干,要把耽误的活计补上,大晚了才回家。

在外边干活,李铜每天中午跟媳妇视个频,彼此放心。媳妇问,吃啥饭呢?李铜说,吃米饭。嗯,有菜吗?李铜说有,吃着菜呢。媳妇说,你好像个要饭的,你去面条摊儿吃点儿。李铜说一天两天行,天天儿吃,吃够了。其实他是为了省钱。有的时候发现媳妇难受的样子,李铜就哭,媳妇说看你,坚强点儿,咱们还有纪念馆呢。那是咱们的精神支柱。

2023年10月,媳妇的病情加重,又到承德附属医院,又做了一个心脏支架。2024年10月,第三次手术,又做了一个支架。

就这样儿,媳妇听说哪有什么抗战文物,还是跟往常一样,说你赶紧去一趟,多去两趟,钱多少咱也买,因为这是历史。为了纪念馆,媳妇的心思和李铜一样:千方百计全身心投入。亲戚朋友来看望她,三百五百的钱,媳妇都攒起来,让李铜花在纪念馆里。宁可自己不吃不喝也要把文物买回来。李铜每天出门干活,媳妇都叮嘱他:撒目着老物件儿!

除了纪念馆,李铜还关心着为抗战做过贡献的人。

谁都知道九道河村有个舍子救八路的计玉峰。1943年,计玉峰在山洞里为了掩护县委书记杨玉民,在日军进山讨伐的时候亲手捂死了不到1岁的儿子。第二年秋天,计玉峰在为八路军送情报的路上遭遇日军,头顶瓜叶躲进池塘里,由于水泡时间太长,不久就病死了。

李铜听说,计玉峰的媳妇后来改嫁到远处,扔下一个女儿。这女儿是个弱智,嫁到了三沟太平村,后来又嫁到平泉黄土梁子。他跟市里的几位朋友说,计玉峰的后代,咱们应该去看看。2019年10月,李铜几个人去了平泉,平泉市老促会的陈凤阁带他们去找,一个很普通的人家,家里只有老两口,看样子很穷。计玉峰的女儿已经是一个老太太,问她多大岁数了,不知道,但是问起她的兄弟,知道,小时候让爸爸捂死了。几个人都掏了钱,李铜尽管最缺钱,还是献出了100元。

对于亲手建起的烈士陵园,李铜两口子也是千方百计维护。逢年过节,两人在烈士墓前放上水果,点心;八月节还要放上月饼。有时候天不亮就去了,带这些东西给摆上。媳妇说,他们那会儿流血流汗的,把青春都贡献给承平宁这块土地上了。咱们经常来看看,让他们知道老区人民没忘记他们。

2024年秋天,在承德的河北高速公路集团分公司驻村工作队捐助6万元,在纪念馆的东侧新建了一个160平方米的展厅。李铜心里那个高兴啊,这下可以把那些抗战文物都展示出来了。

2021年,承平宁抗战纪念馆被命名为河北省国防教育基地、承德市国防教育基地和承德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列入中国革命纪念馆名录。说起这些年的艰辛,李铜无怨无悔,他说,感谢承德县老促会、承德市的邢政委,还有那么多的好心人,支持我,帮助我,我会尽最大努力,把纪念馆办得更好。

编辑:褚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