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涟源:一个大学生村官的另类坚守

2012/08/20  浏览量:   作者:实习生 陈径舟 本报记者 陈凤莉  

在大学生村官这个群体中,李海也许算得上是一个另类。

放弃北京的工作,回到家乡当一名没有工资、没有补贴的编外村官。考上公务员之后又主动申请回村,选择继续扎根农村。

这么多年来,他被人质疑过,也被人批评过。村民曾经怀疑他是“飞鸽牌”,周围人也曾说他是在“作秀”。让大多数人没想到的是,这个他们并不看好的小伙子,在村官的道路上,竟然走到了现在。即使有机会高升离开,他也没有走,而是从村民口中的“飞鸽”变成“永久”,一直坚持走自己选择的那条路。

两次选择

至今为止,那两次是李海生命当中最重要的选择。

如果没有第一次选择,也许李海还在北京的某栋写字楼里做着白领的工作,过着安逸的日子。但是,那并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办公室的工作就是写材料,很单调,很无聊。”20073月,工作不到一年的李海辞了职,回到自己曾生活过的湖南娄底涟源市安平镇水平村。

很多人对他的行为不理解:“你一个北师大的毕业生,怎么也得到北京、长沙那样的大城市去闯荡,去贫穷偏远的农村图什么?”

“我就想在农村干一份事业。”李海说。

自从走进那个偏远的小山村,李海心里的这个理想就没有变过。

当然,也许还可以追溯得更远。

上大四时,李海曾跟随一个扶贫工作队在水平村做过社会实践,当时,路、水、电都不通,靠天吃饭的闭塞山村触动了他,“用所学的知识帮助乡亲们改变命运”,这是李海最初的想法。

刚回村工作时,村里还没有正式招聘大学生村官,对于这个有激情的小伙子,镇里只能给安排村主任助理这样的“官”。

没有编制,没有下派单位,甚至没有工资和补贴,李海就这样开始了自己充满争议的“编外村官”工作。

200910月,李海考取湖南省涟源市的公务员。但经过思考后,他选择回村工作。为此,李海甚至还和镇政府的人有过“不愉快”。

“自己回去,一方面是因为当时有一些工程还没完工,自己放心不下;另一方面也希望在那里多为村民做一些事。”李海说。

20115月,李海在村民选举中当选为村委会主任,终于成为一个有“身份”的名正言顺的村官。

不做“飞鸽”做“永久”

“一个学生娃能成什么事?只怕是‘飞鸽牌’,待不长。”这是李海初入农村时,村民们对他的评价。

那个时候,“作秀”和“捞政治资本”是伴随李海最多的词语。

如果说不在乎这些评价,那肯定是假的。李海说,他更愿意通过努力来改变村民的看法。

不过真做起来也并没有那么容易。虽然在农村生活过一段时间,但真的要开展具体工作时,李海还是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人生地不熟,自己对农村工作也没有经验。”

为了让村民看到自己的决心,李海干脆把户籍和铺盖卷一起“搬到”了水平村。为了适应这个自己选择的工作,他开始走访村民、拜访有威信的长者、请教村干部,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村务工作。

在村里,没什么大事,但是能有机会做些小事,李海都会觉得很有成就感。

有一次,李海在路上碰到一个家庭困难的单身汉。“他听说过我,说家里有点困难,能不能帮他争取点补助。”李海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向上反映这个村民的情况,为他争取到400多元补助。

还有一次,在老支书的“指点”下,李海把在长沙务工的水平村青年聚集起来,带着他们到富裕的示范村参观,让那些长期在外的年轻人第一次有了“也可以回去建设家乡”的念头。

而真正改变村民印象的一件事,则是李海带着村民种金银花。

动员村民积极种植、协调土地流转、采购种苗、成立合作社、请专家指导……这些“闪电式”的动作让很多村民有些瞠目:“原来这孩子真的能干事啊。”

当然他做的还不止这些,调解村民矛盾、辅助村民修桥筑路、设立创业基地……每天的忙碌让李海在村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渐渐地,对于李海,村民的质疑少了,赞赏多了。

“现在走在村里,村民都会跟我打招呼,有时也会邀请我一起吃饭,跟我唠唠家长里短,说说有什么困难。”这样的时刻,李海觉得自己是真正的水平村人。

这个当初村民口中的“飞鸽”,终于没有飞走。李海说,他愿意做“永久”,选择扎根在村里。

让贫困村成为过去时

让李海高兴的是,记忆中那个“啥都不通”的贫困村已经是过去时,一些变化在这个小村庄里正悄然发生。

为了让水平村彻底改变贫困面貌,李海曾经提出一个“文化兴村、科技旺村、产业富村”的概念。

面对这样一个“空洞”的理念,村民可并不容易接受。

先是修建文化楼。李海希望村民能有一个丰富精神生活的地方,改变思想观念。但村民却不买账,“还是先饱‘肚子’、富‘袋子’要紧”、“钱不如分给每个村民,修文化楼有什么用,又当不了饭吃”……

为了转变村民的观念,李海和村干部们与村民反复沟通,甚至还带头拿出1万元用于文化楼的建设。

几个月后,当400平方米的文化楼拔地而起,村民们眼前一亮。没有多少人想到,那个原本穷得“很多人连媳妇都娶不起”的地方,竟然有了村民自己的活动阵地。在那栋楼里,不仅建起了农民文化娱乐中心,还办起了农民科技培训学校、团员青年之家,还配备了电教室、广播站和涟源市规模最大的农家书屋。

有了文化楼和科技培训还不够,李海觉得还要让企业来盘活水平村的经济,才能真正让村民致富。

湖南回春堂药业有限公司是李海最先“拉拢”的企业之一。通过一年多的谈判和协调,李海最终说服该公司在本村设立中草药基地。

 “村里大多是留守妇女和老人,有空的时候就打打牌,光靠种点庄稼没什么收入。”李海说,中草药基地的设立既可以带动村民的就业,又可以让村里大量闲置的荒地得以充分利用。

去年,中草药种植基地正式施工,现在已开发了300多亩。在李海的“鼓动”下,回春堂药业公司还出资为水平村修建了1.3公里的路。

    当然,李海并不满足,他希望将来能引进更多的企业,“彻底改变村里的面貌”。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