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多次走进中南海的乡村教师

2012/08/24  浏览量:   作者:吴志菲  

  15岁的代课老师

  宋芳蓉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为了生活,她初中毕业后被迫辍学,到后河乡受聘为代课老师。那年,宋芳蓉才15岁。

  开学前的一个雨天,宋芳蓉搭乘一辆拖拉机赶赴学校——后河乡顶坪吊脚楼教学点。这是一个在村里下设的单人教学点。当时,在如注的大雨中,拖拉机吃力地在山路上蹒跚,一边是伸手可及的峭壁,一边是深不可测的峡谷。

  拖拉机在山路尽头一个叫锁口的地方停下了。瓢泼大雨中站着好几位闻讯前来迎接她的山民,他们一个个脸上绽开着笑容,迎上来将她的铺盖和木箱装进了背篓。

  走着走着,只见山高沟深、秋风萧瑟处,一座破旧低矮的土家吊脚楼出现在眼前。这是什么样的学校啊。底层饲养着猪、牛、羊,上面用木板隔开的一大一小两间总共不足20平方米的房子就是教室和卧室,四面透风,没有桌椅。

  睡在冰冷的木板床上,带着哨声的山风一次次把宋芳蓉从睡梦中惊醒。一夜未眠。这是高山地区,全省重点贫困地区。难怪,这里的老师来一个走一个……她哭了,决定回家。

  黎明时分,宋芳蓉打开吊角楼门时,震惊了:外面已经站了一群大小不一的孩子和他们那背着桌凳的父母——他们赶着山路过来,身上被晨露打湿了,粘着泥巴、树叶。看着一双双充满期盼的目光,宋芳蓉双脚有千斤重,转身走回了吊脚楼,眼睛再次湿润了。这一次流泪不再是为了她自己将要经受的苦难,而是为这一颗颗渴望着读书的心!她开始意识到了自己稚嫩的双肩上沉重的责任和期望。

  第二天天还没亮,宋芳蓉独自背着背篓去了县城,往返100多里山路,天黑时背回了一背篓课本……

  从此,吊脚楼上响起了琅琅的读书声。

  从单人教学点到三坪小学

  在吊脚楼,宋芳蓉把17个孩子编成3个年级,轮流给各班讲课。没有黑板,宋芳蓉就捡块木板刷黑了挂上墙;下课了,这黑板又搬到门外搁到凳子上成了乒乓球台。

  单人教学点里,只有她一个老师。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她一科不落,上完了一年级的课,安排完学生做作业,接着又上二年级的课……在讲台上,她一站,经常是几个小时。没有人指点,为弄懂教学中的难点,她一次次去30多里外的村小学请教。在她的努力下,学生各科成绩在后河乡同年级中名列前茅,语文、数学合格率每年都达100%。

  到1993年,上学的孩子渐多,吊脚楼已经容纳不下,而附近粟子坪的孩子又要求到顶坪读书,距县城17公里的五峰镇黄粮坪的适龄儿童要就学也是困难重重……

  宋芳蓉想到了自己的姨夫,黄粮坪农场负责人。她以每年750元的租金租下了农场的两间仓库做教室,以及路对面一个可以容纳40多名学生的房间,供路远的学生寄宿。

  就这样,1993年9月,宋芳蓉自己掏钱,把学校搬到了紧临鸦来路(宜昌鸦雀岭至恩施自治州来凤县)的黄粮坪。她请人用红漆在仓库的墙上写了10个大字:“扫除文盲,提高民族素质。”又找了一根大竿子,用几块大石头夹住,把去县城买的一面国旗,升了上去!

  终于,在宋芳蓉一人的努力下,顶坪、粟子坪、黄粮坪几处适龄儿童的读书声汇聚到了一起。

  一年后的教师节,宋芳蓉正在教室里辅导学生功课,时任五峰县教委主任裴德重一行前来慰问。从这一天起,黄粮坪这所已有6个年级的小学校有了自己的名字。裴主任说:“你这个学校,汇集了顶坪、粟子坪、黄粮坪的适龄儿童,就叫三坪小学。”

  从此,顶坪单人教学点在五峰县小学教育的花名册中消失,代之以三坪小学。

  好老师成了打工妹

  1990年秋开学后,宋芳蓉发现少了一名学生雷长艳——这是一个很爱学习,能够刻苦学习的学生,她是不会无缘无故不来上学的。一天放学后,宋芳蓉翻山越岭走了七八里山路去了她家。原来,雷的父亲在暑假期间因病去世,家里再也供不起雷长艳上学了。望着这个空荡荡的家和雷长艳泪汪汪的眼睛,宋芳蓉鼻子酸了,她掏出身上仅有的100元钱递给雷长艳的母亲,并鼓励雷长艳说:“你父亲生前送你上学,就是希望你们将来的生活比他们强,不要辜负你父亲的希望,还是要坚持上学,有了文化,将来的生活才会好起来!”雷长艳哽咽着点头,但不知道宋芳蓉那一个月的生活费也没有了着落。此外,宋芳蓉还艰难拉扯着李顺琴、王丹凤等孩子……

  宋芳蓉将每学期的学杂费由90元降到60元,自己每月不到100元的薪水也几乎全部用于贴补困难学生。自己生活没有着落,便向母亲、姐姐求助,要些合渣粉、苞谷面、小菜,步行80多里山路背到学校。为挣学费,1991年,宋芳蓉在学校附近开了4亩荒地,种上土豆和苞谷。从1989年到1997年的8年间,她利用假期到过武汉、宜昌等地,扫过马路,卖过水果、衣服,到宾馆里洗过盘子。每当她怀揣着挣来的钱,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三坪小学时,她心里无比宽慰,因为一些学生的学杂费又有了着落。

  一年到头儿,她吃的是难见一点油腥的苞谷面和土豆,穿的是别人给的旧衣服。有好几次,宋芳蓉昏倒在讲台上,乡亲们听说后,立即丢下手里的活计,跑到学校轮流用背架背着她到百余里外的医院救治。

  1992年,乡教育组要调宋芳蓉到村中心小学任教,闻讯,学生痛哭流涕,家长们联名写信给乡里:“这样的好老师打着灯笼也难找,求你们不要调她走。”那年冬天,村主任周大喜背着一只刚刚猎到的麂子,在雪夜里叩开了五峰县教委主任家的门,他放下麂子说:“今天是大伙儿推选我做代表。宋芳蓉真是个少见的好老师,可是这么多年了还是代课老师,连民办也算不上,乡亲们让我来求你给宋老师转个公办。”

  1994年,五峰县教委破格将宋芳蓉转为公办教师,湖北省教委授予她“湖北省优秀教师”称号。1996年,她被评为“湖北省劳动模范”,第七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谢绝高薪扎根农村

  1996年6月,完成了中师函授学习的宋芳蓉,被湖北省教育学院破格录取,通过两年多的学习,她获得了本科文凭。这时,武汉好几家单位希望她留下,广州、珠海等地的几所私立学校也高薪来聘,都被她一一谢绝了。她依然回到了三坪希望小学。因为她知道,这里最需要她。这年8月,宋芳蓉和姐姐在县城办起了“芳蓉书屋”,把所赚的钱全部用于资助贫困学生上学。

  1998年,宋芳 蓉被选为五峰县团委副书记,五峰镇成立了“三坪希望基金会”,选举宋芳蓉任会长并调她到镇上工作,希望她能够多争取些办学资金,以救助更多的贫困学生。一时间“宋老师要到城里上班去了”的消息不胫而走。三坪希望小学的学生听到宋芳蓉要调走的消息,有的学生辍学了,有的到外面去借读,很快原有的46名学生仅剩下了7名。宋芳蓉听到消息后心急如焚,她向领导恳求:“如果我离开学校,学生就会散了”。她回到学校看到站在场坝上等待她回来的学生们时,泪水夺眶而出。

  为了这贫瘠的大山,宋芳蓉付出了太多太多,山里人打心眼里感激她,因为有了她,这片寂寥的大山里才有了孩子们的读书声;因为有了她,过去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山里娃,不但会写信,还将自己写的春联贴在了自家的大门;因为有了她,他们心里才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为此,在1996年,她入选“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并先后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少数民族团结进步奖”及“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等诸多奖项。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