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共产党员永不退休

2012/09/03  浏览量:   作者:夏羽  

  时令已过立夏, 郁郁葱葱的林海深处还不时有杜鹃的轻啼传来:“布谷,布谷……”和云南诸多青山一样,施甸县大亮山在这个万物生长的时节,正吐露勃勃生机。

  出省城,一路是杨善洲的巨幅宣传画:一位慈祥的老人,背微驼,脸色黧黑,戴蓝帽子,穿蓝布中山装。在老人生前采访过他的记者补充道,他的双手粗糙,像一位地地道道的老农。

  2010年春天,云南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许多地方的农民和家畜饮水变得异常困难。而大亮山附近的农民家里的水管却有清凉甘甜的饮用水流出,这些水的源头正是大亮山。

  这些年来,随着大亮山植被状况明显改善,山林的水源涵养功效得以很好发挥,附近村委会架起水管,将泉水从林场引到村里,通到各家各户,村民再也不用为吃水犯愁。饮水思源,喝着清凉甘甜的山泉水,人们想到的自然是大亮山的垦荒者和坚守者,他们的老书记杨善洲。

  这位农民的儿子,当过7年石匠。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过区委书记、县委书记,1977年出任中共保山地委书记。这是很多人记忆里的杨善洲的形象“朴素,笑起来很天真”。

  我在电台里听过他的声音,他说:“我觉得嘛,要老老实实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到老来了嘛,应该给老百姓做点实实在在的事……”和他的形象一样,他的声音也是实实在在的。

  1988年3月,61岁的杨善洲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休,婉拒了组织劝其搬至昆明安度晚年的邀请,执意选择回到家乡施甸县种树。

  现在的人可能想象不出20余年前的大亮山是什么样子,陪同的人告诉我们,杨善洲的家乡就在大亮山脚下的姚关镇陡坡村。儿时,母亲常带他到山上挖野菜、草药等到集市上卖。以前这里林木参天,当年大炼钢铁时大量砍伐树木,后来当地贫困农民又大规模毁林开荒,原本翠绿的大亮山变得山秃水枯,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周边十几个村寨陷入了“一人种一亩,三亩吃不饱”的困难境地。

  关于种树,杨善洲生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有他的说法:“我任地委领导期间,有乡亲不止一次找上门,让我为家乡办点事情。我是保山地区的书记,哪能光想着自己的家乡,但毕竟心里过意不去呀,是家乡养育了我。于是我就向他们承诺,等退休后,一定帮家乡办点实事。”

  为了实现“帮家乡办点实事”的承诺,61岁的杨善洲一头扎进大亮山,时光荏苒,20余年的时间,杨善洲和他的同行者从一棵又一棵树开始,把一片荒地、一座山头奇迹般地变成了绿色的海洋。有一组从林业部门得到的数据显示:1988年施甸县的森林覆盖率为17.1%,2009年提高到了44.8%。而两手空空的杨善洲,除了满头白发,什么也没有带走。

  在担任大亮山林场义务承包人的20年间,杨善洲接受的唯一报酬是:每月70元的伙食补助,1996年,随着物价上涨,林场将补助标准提高到了100元。2009年底,保山市委、市政府为杨善洲颁发特别贡献奖,并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2010年5月,杨善洲将其中的10万元捐给了保山一中,6万元捐给了林场和附近的村子搞建设。

  有记者详细清点了杨善洲在大亮山的全部家当:一张床、一张学生用的书桌、两个小坐凳、一个火盆,火盆上架着锅针,锅针上是一把熏满火烟的烧水壶,旁边是用来煮药的两个小罗锅,四个小碗摆放在桌上,火塘边的墙疙瘩摆放着雨伞、蓑衣、马灯、手锤、砍刀、板锄、镐、钉耙、油纸帽,床头挂着水准仪、黄布帽、草帽、手套、袖套、围腰,床脚下一双黄胶鞋、一双翻毛皮鞋、一双拖鞋及墙壁上两条用旧的洗脸毛巾。

  20余年过去了,大亮山的生态恢复了。8个行政村的生产生活用电的问题,6个行政村的公路交通问题,4个行政村3000户的饮水问题一一得到解决。村民人均产粮由原来的100公斤提高到450公斤,周边4个贫困村100多户贫困户开始脱贫致富。

  20余年,7000多个日夜,我们不知道这位老人是怎么熬过来的,在那些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这位慈祥的老人都在想什么。“正是因为有老书记带着干,我们才能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一步步挺了过来。”林场工人说。

  “我只是在尽一名党员的职责,只要活着,我就有义务和责任帮群众办实事。”杨善洲说,“实在干不动了,只好把林场交还给国家,但这不是说我就退休了,有我力所能及的事,我还是要接着帮老百姓办,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走在林间,老书记的话久久在耳畔萦绕,“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诚哉,斯言。

  人们争相传颂的,除了杨善洲和大亮山的故事外,更多是他的富有与清贫。1975年夏天,家里的房子因年久失修,每逢下雨便到处漏雨,全家老小实在无法在屋里居住。没有办法,杨善洲的老伴张玉珍专程跑去找杨善洲,叫他无论如何想办法拿点钱给家里修房子。杨善洲听了,久久无语,掏出身上仅有的30元钱交给妻子说:“你先拿这30元钱回去,买几个瓦盆接一下漏雨,暂时艰苦一下。”张玉珍接过30元钱,含着泪水回到了老家,她告诉孩子们:你们的父亲确实没办法,他很穷,我们以后再也不要去给他添麻烦了,家里的日子我们先凑合着过吧。不能想象,一个地委书记,口袋里只有30元钱。

  2008年11月11日,杨善洲把20年创办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正式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林业局。移交时,他不沾林场一点好处,不带林场一根草,一个共产党员留下的是一笔可观的绿色“存款”,据相关部门估算,大亮山林场产值近3个亿。

  “我们奋斗一辈子,不就是为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有一个幸福的家园吗?”这是杨善洲坚守一辈子的理由,也是他奋斗一辈子的写照。

  “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

  “草鞋书记”、“泥腿书记”、“粮食书记”、“种树书记”……每一个特殊称谓,都在诉说着杨善洲的感人事迹,表达着老百姓的深厚感情。

  站在大亮山脚回眸,郁郁葱葱的绿,一泻千里的绿,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