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一个山村教师38年的坚守

2012/09/07  浏览量:   作者:杨万东  

  大山深处,有一个特殊的学校:一间教室,几个班级,一个老师。38年过去了,斗转星移,这个老师却一直守在这里。

  卢氏县朱阳关镇壮子沟小学教师杜振民,1974年开始到校任教。至今,这个学校仍然屹立在大山深处,方圆数里的一些孩子在这里上学前班、一年级、二年级。而学校,仍然只有他一个老师。

  教师节前夕,本报记者来到大山深处,走近了杜振民老师……

  只有一个老师的学校

  9月3日下午4时,卢氏县朱阳关镇壮子沟小学的操场上,一个黝黑的中年男子在跟两个小男孩踢足球,一不小心,孩子将足球踢到了男子的脸上,看着他脸上留下一团泥土,孩子们开心地笑着去抢球。男子摇头一笑。

  几个小女孩在一旁跳绳,没有参与的小朋友则在一旁帮着计数,嘴里含着当地山区特有的蒿草。

  几分钟后,男子看了看手表,立即收敛刚才还在微笑的表情,告诉操场上所有的孩子:“上课了,进教室吧。”孩子们很听话,赶紧走进教室,各自将两手背在后面交叉在一起,聆听讲课。

  这是一个特殊的学校:仅有一个教师,一间教室,这个学期只有6个学生。6个学生还分布在几个年级,从学前班到小学一年级、二年级,这个学期二年级没有学生。更早的时候,从学前班,到一年级、二年级直至五年级,都有。老师叫杜振民。

  这一节课是语文,6个孩子,稀稀疏疏地坐在教室里,4个孩子上的是学前班,两个孩子上的是一年级,因为学前班的课本没有到,他们跟着一年级的学生同步学习认字。

  杜振民姿势优美地在黑板上板书八个字,板书之后,他教这些孩子跟着阅读,虽然带着浓重的地方口音,但他还是很认真地力求用普通话。

  此时,站在校舍外,放眼看去,四面环山,河道在沟壑里纵横,山石躺满河床,壮子沟村小学背靠大山,静静地立在河道旁。

  下午的第四节课也是最后一节课,在接近下午5点钟的时候结束,之后,同学们就放学回家。这里是山区,路边是茂密的树林和稠密的灌木,加上没有路灯,徒步放学的孩子必须在天黑以前回到家。

  学校里所有的学生离校之后,杜振民拿出铁锁,锁上教室,踏上了回家的路。

  孤灯照亮山村教育

  杜振民,今年56岁,黝黑的皮肤,让人看上去显得有些苍老。1974年,杜振民到壮子沟小学教书,至今已经38载。

  壮子沟小学位于大山深处,历史悠久,建校时间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当时是两间教室。生源来自壮子沟行政村的数个自然村,老师规模保持在两名左右。60年代后期,由于学龄儿童增多,在壮子沟村刘庄居民组又建了一所小学,老师规模也是一至两名。

  杜振民当时去壮子沟小学的时候,学校还有一名年轻的老师,后来这名老师考到外地深造,之后,壮子沟小学只有杜振民一人教学。

  杜振民本来可以当老板的。教学两年后,父亲问他,愿不愿意去镇上开门市部当老板?当时,杜振民心动了一下。“如果我走了,孩子就没人教了,这些娃子都得失学,我心里会难受。”思忖再三,他还是放弃了。

  2000年,离壮子沟小学不远的地方建立一所新学校,壮子沟小学和位于刘庄村民组的小学合并,并迁至新校址,学校名称仍为壮子沟小学。并校后,有两个老师,一个是杜振民,一个是快要退休的老教师。2005年,老教师退休,壮子沟小学又只剩下杜振民一人独撑。

  回看这段经历,杜振民38载的教书生涯,几乎都是一个人在坚守。

  “那时候年轻,有激情,还有精力,世外的东西也不去想。”杜振民说,学生最多的时候,达到26人,分布年级从小学一年级到小学五年级,他一个人拿下所有课程。尽管学校离家很近,但他几乎没有时间照顾家庭,就连妻子几次生病的时候,他都没有时间照顾。他为此经常感到愧疚。在学校里,从早上进入教室开始,他就开始给不同年级的学生上课,各个科目都不能少,到晚上放学回家时,往往口干舌燥。

  几年前,按照乡里的要求,小学三年级和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必须到乡中心小学就读。壮子沟小学的学生人数锐减,杜振民感觉轻松了许多。不过,在他看来轻松的情况,仍然是有着很重的工作量:一个教室里,坐着不同阶段的孩子。他说,“面对孩子,不敢懈怠”。

  9月4日早上6时20分,杜振民准时起床,这是多年来的习惯。妻子比他起得更早,除了做早饭,还要做家务。尽管杜振民对家庭充满感情,但由于教学太忙,他很少顾及家务。

  7时许,夫妻俩一边吃早餐,一边聊着家常,说着说着,杜振民就提到村子里谁家的娃该上学前班了,哪个孩子学习有进步了。妻子看了他一眼,佯怒道:“省省力吃饭吧,咋就那么能操心!”杜振民憨厚地笑笑,不再说话。

  早饭后,杜振民走出家门往学校去。这天,天气晴好,秋高气爽,山沟两边的树林里不时传出山鸡的叫声,初升的太阳将坐落在山沟边的学校照耀得闪亮。操场上已经有了两个孩子,手里各自拿着一根长长的篙草,互相追逐嬉闹。

  上午7时50分,学校的学生全部到齐,一个只有6个孩子的学校开始了一天的教学。

  6个孩子的情况,杜振民烂熟于心。他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学生们。中午,为不回家的孩子做饭;遇到刮风下雨,送没有父母接送的孩子回家。有一年夏天,一个二年级的孩子中暑,老杜来不及喊人,抱起50多斤重的孩子,跑向七八里外的诊所。因为发现得及时,孩子无恙,而老杜累得几近虚脱。

  6个学生,班级虽小,但课程并不少。一年级的课程有7门:语文、数学、思想品德、书法、美术、音乐、体育,全由杜振民一个人教。学前班的书本还没有到,他们临时用一年级的课本。按照教学安排,壮子沟小学每周上5天课,从周一至周五;每天8节课,上午、下午各4节。

  学生虽少,但杜振民教学的时候非常认真。“必须对孩子负责。”他说。

  继续坚守

  在杜振民眼里,山里娃“实在、聪明、勤奋,只要用心教,他们都能取得好成绩”。他最大的希望是“娃娃们能走出大山,脱离贫困”。

  迄今为止,杜振民自己也记不清送走了多少学生,他的学生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参加了工作,也有的做了企业老板。他说 “自己的付出值得了”。

  谈到即将到来的教师节,杜振民感慨很多,怀旧,念新。他说自己也从没有过过教师节。杜振民说,如今年龄大了,最大的苦恼是感觉自己精力不如以前了,很多知识都在渐渐忘掉。以前他带五个年级的课程,需要很用心地去备课和讲课,脑子充满活力,随着年龄的增大,他现在感觉脑子失去了活力。

  杜振民说,一个老师最担心的就是怕失去活力,他就是这样。

  杜振民的学历是卢氏县朱阳关镇一高。在那个年代,有些知识尚未普及,比如音乐和英语。壮子沟小学三年级和三年级以上的学生都转学到中心小学就与此相关。因为,从三年级开始,学生就开始学英语,而壮子沟小学没有英语教师,自然就要取消三年级和以上的班级。

  即使是现在,涉及的美术、音乐等课程,杜振民也觉得自己需要“充电”,他怕不学习新东西会误人子弟。

  “你什么时候可以退休?”

  “60岁。”

  “还会有人来独撑这个学校吗?”

  “……”。

  “如果没有人来,你会继续留下来吗?”

  “会!”

  这是一次并不艰难的交谈。不过,记者能明显感觉出来,杜振民对这个学校有着深厚的感情。

  杜振民有两个孩子,女儿远嫁到濮阳,后来在郑州做生意,儿子在卢氏县城卖电脑。在他们看来,父亲的工作既清贫又辛苦。不过,父亲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很崇高。他们说,山里不能没有老师,为了孩子,父亲付出了太多太多。

  杜振民很少有时间走出这片深山,他了解外界的方式通常是看电视,但他更喜欢看更多的电视频道,以便了解更多的东西教孩子。

  去年9月下旬,杜振民有机会走出深山一次,在郑州逛了动物园,去开封看了清明上河园的实景演出,这都令他大开眼界。回来后,他将自己的见闻讲给孩子们听,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要让山里的孩子都走出去,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就绝不能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杜振民坚定地说,为了山里的孩子,哪怕只剩下一个学生,他都会坚守……5

  相关链接

  我省有很多坚守的乡村教师

  其实,在我省广大农村,尤其是山区,还有很多教师克服种种困难,为了孩子,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坚守着、奉献着。

  泌阳孙庄村:最美乡村女教师

  泌阳县马谷田镇孙庄村马庄教学点,三面环山,唯一的老师徐云玲在这里已坚持了26年。在此期间,丈夫患重病、儿子被炸伤等磨难都没有让她却步。今年8月,她受邀去北戴河度假,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

  孟津上沟村:一个老师一个学生的学校

  孟津县小浪底镇阳坪小学上沟教学点,59岁的乔冠英是唯一的老师。而学生也只有一个。乔冠英在村里从事教育20多年。2006年,他家人搬到县城,他仍然留在村里,继续教学。

  镇平县王家庄小学:一个老师的五垛山之恋

  在伏牛山麓镇平县二龙乡五垛山脚下,有一个王家庄小学,60多岁的退休老师王克勤是唯一的老师。多年来,他不顾山高路陡,克服生活与教学的种种困难,为大山深处的孩子送去知识。

  ……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