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我国的五年规划是怎么出台的

2012/10/23  浏览量:   作者:王绍光  

  “集思广益”概括了我国“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的决策过程。“集思广益型”的决策模式在五年规划中的体现有三个关键词:众多主体、四个阶段和五个环节。

  众多主体:主体包括三大类,即参与者、起草者和决策者。参与者包括中央政府各部委办、地方各级政府、全国人大常委会及专门委员会、全国政协及专门委员会、专家以及公众。起草者包括两组,一个叫做建议,是阶段性文件。另一个是纲要起草者,就是党中央的文件出台以后,国务院部门起草下一个五年计划的纲要。第三类主体是决策者,包括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领导,全国人大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负责对文本的起草进行指导,把握方向,提出修改意见,负责最终决策。

  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中期评估,一般是上一个五年计划实行了两年半的时候,就要开始准备下一个五年计划,两年半三年的时候要进行中期评估。以便为下一个五年计划提供一个框架。第二个阶段是理清基本思路。第三个阶段是党中央的建议。第四个阶段是国务院提供给全国人大的纲要。

  五个环节:“屈群策”,“集众思”,“广纳言”,“合意决”,“告四方”。在四个阶段的每个阶段几乎都要走过这五个环节,每一阶段未必都走得完全,但是大致上都要走一遍,也就是说,这五个环节要走四次。

  “屈群策”就是把各种人的不同想法都收集起来,来帮助决策者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意义在于收集分散的信息和观点,以形成更深入全面的认识,达到思路启发。

  “集众思”就是起草人员对征集来的信息要进行分析、比较和甄别,在这个基础上形成阶段性的政策草案。这个政策草案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很多个政策草案。

  “广纳言”就是在阶段性政策形成之后,发给相关部门,征求他们的意见。相关部门包括各民主党派、工商界、企业界、各部门、地方、专家和学者等,也包括外国专家和外国学者。起草者根据这些建议来修改草案,避免草案制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在每个阶段前期和后期都有两次大规模的征求意见。

  “合意决”,用参议人员的话讲,叫做“上会”,就是把各方意见拿到会上进行讨论,并形成决定和决议。提交决策的政策文本叫做送审稿,在不同的决策层面,领导人和机构进行商议,确定本层面的政策草案,直至最高决策层面确认最终的决策文件,使之发生法律效应。

  “五年规划”决策的层级序列是:领导小组、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务院全体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共中央全会和全国人大。每一个环节,一步都不能落。

  “告四方”也是不能缺少的,在前期的几个阶段也都要“告四方”。四方不一定是所有人,但是所有相关的人,就是将已经形成的政策文件向各方面进行传达,目的两个:为下一个层面的决策执行征求意见;为最终决策打下基础。方式主要有:正式传达,非正式传达,宣传和动员。(作者系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教授)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