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23 浏览量: 作者:黄苇町
下层情绪激烈化:反映的是社会矛盾的激化。其根源是少数人独占维持人类生存发展和社会需要的资源。例如各个朝代后期出现的豪强兼并,“富者田连阡陌,穷者无立锥之地”,加上赋税沉重,官府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还有就是滥用民力,秦始皇建阿房宫、修长城,隋炀帝挖大运河,都是造成官逼民反的重要原因,中国各个朝代的更替都与此有关。再有就是社会分层固化,下层群众无法依靠自己的努力改变低下的经济社会地位,把现政权当作一种异己的力量。历史上一些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如元代被农民起义推翻,就与他们按民族把人分为几等有关。
中层激进化:在政权更迭过程中,以中等收入者为主的城市居民和知识阶层的情绪尤为重要,因为这一部分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当他们的经济社会地位每况愈下时,对政府的态度就会由希望、观望、失望发展到绝望,甚至走向激进和革命。这在抗战胜利后的中国尤为典型。当时很多沦陷区的城市居民对共产党还不了解,仍然视国民党政府为正统,欢迎国民政府回来,随着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官商囤积居奇,更弄得民怨沸腾。当时国民党的中央日报曾刊登过一篇叫“赶快收拾人心”的评论,评论提出“必须牺牲极少数人的利益来保证大多数人的利益”。其背景就是蒋经国在上海滩的“打虎”,但这无异于与虎谋皮,因为触动了四大家族利益,结果被蒋介石叫停,不了了之。表面上看是四大家族胜利了,其实,是使中间力量对国民党抱有的最后一点希望也丧失了,国民党失去了挽救人心的最后机会,其垮台也就不可避免了。
社会高层分裂化:随着内忧外患的加剧,统治阶层中一部分比较清醒的人士认识到,老的统治办法已经维持不下去了,主张通过改革缓和社会矛盾,获得新的发展空间。但另一部分人担心危及自己的既得利益,更趋保守化。这样,客观上一是削弱了整个统治力量,不能采取及时的正确应对措施,二是往往开明方被既得利益方所打垮,结果导致整个政权被颠覆。清末的改革就是如此。
出现信仰、信念、信任、信心缺失:信仰和信念缺失,反映了对一个社会主流价值观和社会道德规范缺乏认同。在历史上每个王朝灭亡之前,出现的一个共同的现象就是纲纪废弛,甚至荡然无存。而信任和信心缺失,直接导致对执政者和政府的不信任。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执政者和政府采取的措施是对是错,都难以获得认同。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大量存在。
社会普遍缺乏安全感:矛盾激化导致社会不稳,各种社会阶层的人都缺乏安全感。官员谋划改换门庭,富人忙于转移财产,不断发生。武昌起义以后各省纷纷“独立”,其中有的是革命党举起义旗,更多的是看到清廷大势已去而投机革命的旧官僚和士绅。在政权更迭过程中,最缺乏安全感的是社会中下层群众,而且他们可做出的选择也最少。谁能够较多地代表他们的利益,就能够得到他们的支持,从而在各种政治力量的较量中占有优势,正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求是》杂志研究员)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