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26 浏览量: 作者:张同生
江苏省委、省政府要求连云港市2014年以县为单位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连云港市现有老区乡镇50个,占乡镇总数的60%,其中相当一部分处于偏远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加快老区扶贫开发,事关全市小康建设既定目标的如期实现。今后几年,我们要把老区扶贫开发作为全市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大力度,狠抓落实,努力让贫困老区与全市同步跨入全面小康行列。
一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老区富民特色产业。革命老区大多处于丘陵山区和湖荡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落后,仅靠传统的农业生产,难以实现脱贫致富。我们将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老区开发的重要抓手,根据老区乡镇的资源特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规模农业、高效农业,带动广大群众增收致富。鼓励老区乡镇发展“一镇一特”、“几镇连片”、“一村一品”的规模生产,一个优质品种有几个村、几个合作社共同参与的规模产业,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的规模和集中度,培育具有老区特色的富民产业。
二是狠抓就业技能培训,培育老区新型职业农民。根据贫困老区劳动力特点,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送教上门、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掌握1—2项职业技能和农业实用技术,提高老区人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本领。加快建立培训、鉴定、就业“三位一体”的农民培训补助机制,对技术含量高、培训成本高、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工种,进一步提高补助标准。实施职业培训专项计划,坚持乡镇组织、定点实施,培育更多有文化、有技能、懂经营、会管理的青壮年农民。引导大学生村官、农业技术人员、返乡农民工等留在老区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种苗基地、农产品加工业和商贸流通业,使他们成为农民致富的带头人、推动老区开发的重要力量。
三是加快新型镇村建设,提升老区镇村发展水平。改变老区落后面貌,必须要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契机,加快推进新型镇村建设。我们将按照以强带弱、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致富的原则,除历史文化名镇、特色小城镇外,对人口规模较小、经济基础薄弱、资源相对匮乏的乡镇,稳步推进整合工作,进一步发挥乡镇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土地流转情况、农民生产生活习惯、合理耕作半径等,积极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农民新社区)建设,有序引导自然村农民向农民新社区集中。充分发挥城乡统筹11个试点镇、19个试点村的示范引领作用,切实做好老区镇村建设规划,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断提高建设管理整体水平,使老区城镇功能更加完善、环境更加宜居,让更多的老区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四是突出产业园区建设,增强老区加快发展后劲。发展老区经济、壮大老区产业,不能走“小农经济”时代的发展老路,必须要用创新的思路、创新的办法,加快推动老区发展转型升级。坚持用工业化、市场化的理念,以各类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加快建设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园区、乡镇工业集中区、现代商贸物流园区,不断增强老区建设和经济薄弱地区的发展后劲。依托本地资源和特色产业规划,继续开展创建国家、省、市级农业示范园区活动,完善园区生产、加工、物流、商贸等产业服务功能,使老区不仅是原材料基地,而且是农产品加工基地,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根据老区的人文历史、资源禀赋等条件,通过丘陵山区开发、红色旅游开发、农业招商引资等多种途径,加快建设一批特色农业强镇、红色旅游名镇、生态环境美镇,增强老区乡镇的整体实力。到明年底,每县至少建成2个、每区建成1个省级农业园区,每个乡镇都有1个市级农业园区。
五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高老区自我造血能力。对交通闭塞、资源匮乏的老区村,由各县区进行调研摸排,整合各方资金,支持村集体在县区经济开发区、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标准厂房,或在县城、乡镇驻地建设门面房,作为村集体资产,实行租赁经营,增加村集体收入。注重发挥省市县三级帮扶工作队的作用,进一步落实挂钩帮扶单位责任,确保帮扶资金投入较上年增长20%以上。用足用好省扶贫小额贷款政策,做好项目包装,确保今年投放总量较去年增长14%以上,突破4亿元。到今年底,确保全市所有村的集体经营性收入都达到10万元。(作者系江苏省连云港市委副书记 )
编辑:徐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