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一字之改的深刻寓意

2013/01/29  浏览量:   作者:张业修  

  小康社会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由此而衍生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在上个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从党的十六大开始,便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随着总体小康目标的如期实现,党的十八大又提出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新要求。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与十六大和十七大提法不同的是,十八大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一字之改,乍看上去,并无什么特别,但仔细琢磨起来,其寓意却极为深刻:

  首先,它体现了实施战略目标的连贯性。从30多年前提出小康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跨度数十年之久,历经数届领导班子的更替,几代人为之接力奋斗。这其间,既有确定目标的承诺,也有实现目标的践诺,充分体现了实施战略目标一以贯之的连续性和全党、全国人民为之不懈奋斗的坚强决心。

  其次,它昭告了目标实现的可感知性。“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过程无定形,无准确时限,其间有很多变数和不确定性。而结果则是定时、定性、定形的,是可感、可知、可量化的。这就是: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一宏伟蓝图和具体愿景着实让每一个中国人充满憧憬。

  第三,它表明了实现既定目标的坚定性。“建设”改“建成”,既是我们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开启新征程的号角。掐指算来,现在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仅剩8年,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要完成如此宏大的工程,应该说难度很大。但从十八大所释放出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坚定信念,建成小康的信心和决心是坚定不可动摇的。

  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共产党“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坚持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就一定能够不辱使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既定目标。

编辑:徐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