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09 浏览量: 作者:蒋 建
2010年3月以来,我市紧扣统筹城乡发展需要,以学习沈浩精神为契机,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先后分三批选派56名机关副科级以上年轻干部到村级班子软弱、村级基础脆弱、经济收入薄弱的“三弱村”担任“第一书记”,形成了强化村级基层组织建设、村域经济快速发展、年轻干部培养锻炼的“三赢”局面,为全市农业农村转型升级、全面加快基本现代化建设进程注入了强劲活力。
强化组织,上下联动,全心营造快速成长的氛围。市委把选派驻村“第一书记”作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治本之策来抓,列入常委会党建工作议题,制定选派意见,定期听取汇报。明确常委片长和四套班子领导为第一帮带责任人,组织各镇党委书记、部门主要负责人与驻村“第一书记”签订“师徒合同”,抽调部分二线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顾问,共谋发展,共谱蓝图。驻村“第一书记”人选采取个人自荐、单位推荐和组织选拔相结合的方式,突出能力强、活力强、潜力强的“三强”标准,广泛遴选,严把入口关,确保能干事。派出单位把“第一书记”任职村作为本单位联系点,整合部门资源,形成了“一人在村、全局在村”的生动局面。
强化培训,选树典型,全力增强富民强村的本领。组织驻村“第一书记”到国家行政学院、井冈山干部教育学院等院校进行专题培训,到安徽小岗村、江阴华西村、山东寿光三元朱村等先进地区参观学习,与吴仁宝、常德盛、王乐义等全国优秀村书记进行面对面交流;围绕把任职村建为“决战决胜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样板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示范区”的目标,每月召开一次现场推进会,推进任职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项目建设、村庄环境打造、增加村集体和农民收入等方面的工作;注重培育、挖掘和宣传在驻村任职工作中涌现出的各类典型,通过编发简报、召开座谈会、现身授课等形式,定期交流驻村“第一书记”发展村域经济、努力改善民生、强化村党组织建设的心得体会。
强化考核,完善机制,全面形成活力迸发的态势。我们不断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督查考核,严格兑现奖惩,调动“第一书记”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其“干成事”。规定“第一书记”任期至少为2至3年,在村工作期间,与原单位工作脱钩,党组织关系转到村里。加强任期内硬性工作指标的考核,与选派干部签订目标责任书,作为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的重要依据。完善日常督查机制,要求“第一书记”每月填写工作绩效记实表,经镇党委审核后上报,促使他们“回头看、向前望”,将工作落到实处。由市委组织部牵头,会同农工办、各镇党委,采取听、看、查、访、测等形式,对“第一书记”工作实行季度、半年和年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培养使用、表彰奖励充分结合。对优秀的“第一书记”进行提拔重用,有3名同志被提拔到正科职岗位,在全市干部队伍中产生了较大反响。
全县驻村“第一书记”把建强班子、夯实基础作为第一任务,把为民服务、推动发展作为第一目标,把办事公道、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把磨练意志、甘于奉献作为第一追求,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积极进取,知难而进,在丰富生动的实践中锤炼了党性,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赢得了群众的口碑。(作者系江苏省如皋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编辑:徐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