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20 浏览量: 作者:张枫逸
根据此前2012年、2013年82个中央部门已公布的2012年“三公”预决算数据,2012年上述部门“三公”决算总计超过58亿元,比预算的62亿余元共“压缩”了4.2亿余元,减幅6.75%。超过9成部门“三公”决算低于预算,但仍有4个部门超支。
这是自2010年中央部门首次公开部门预算以来,连续第4年公开预决算。从数据上看,“三公”支出呈逐年下降趋势,。“三公”瘦身当然是一件好事,体现了各部门厉行节约、减少开支的务实精神。而只有政府过上“紧日子”,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
不过,欣慰之余,老百姓还是难免有些困惑。4亿元真金白银究竟是从哪里省出来的,多了还是少了?压缩后的三公经费,是否都花到了刀刃上,有没有进一步压缩的空间?之所以会出现种种疑问,问题就在于标准的缺失,导致公众难以判断相关数据的含金量,无法给有关部门打出一份成绩单。
说到底,三公经费的关键不在于“有或无”、“多或少”,而是一个标准的问题。三公经费没有标准,公众看不明白,无法判断这钱花的值不值、该不该;三公支出缺乏标准,有关部门便可以玩数字游戏,每年挤出一点水分,得了便宜还卖乖。
编辑:徐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