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14 浏览量: 作者:朱苏力
在农耕经济中,贫富差别一般不会过分悬殊,因为主要靠体力。没有强大的市场,智力能起的作用不大。现代社会,一点细小的差别就可能使人们的收入极为悬殊,甚至未必真的是因为你的聪明和智慧。马云一定不算是中国社会最聪明的人,但他有想法,或者是他敢想敢干,有行动力,就成为巨富。许多歌唱演员就可能多一点特色,就可能成为大明星;有的人就是因为比较漂亮、帅气,甚至因为某种受观众欢迎的不那么漂亮,如葛优,就可能比其他条件几乎是相差无几的演员收入高出数十倍,甚至上百倍。
这种收入差别来自什么地方?来自一个劳动力被市场需要的差别。
如果这个社会中所有人的生活都还不错,这种由于市场需求差别带来的收入差距也不一定是多大问题。只是,在中国的一些地方或社会中有些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种种原因,如生病,如受教育程度,如社会转型导致的生产技能不再为市场需要,导致这部分群体缺乏就业竞争力,他们的生活是非常贫困的。因为在这个社会中同时还有马云、葛优这些人的存在,在如今的信息发达的环境中,这种贫富差距带来的心理失衡可能会显得很突出,
对于这些民生问题,国家必须以法治的方式来回应。为什么必须是法治?不能靠慈善事业吗?不可能,也不能。
慈善是我可以把钱给张三,也可以给李四,去帮助解决他们面临的困难。虽然社会也需要慈善;但只能是一个补充。解决民生问题必须是制度性的,因为这涉及分配正义的问题。要力求每个公民都能获得,尽可能平等获得,因此必须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分配,这就要求必须以法律和制度方式来实现。
稍微回顾一下,我们制定义务教育法,这意味着每个人有义务去上学,不是国家有义务让你上学。家长必须把孩子送到学校里,至少上完初中。这是公民的义务,和义务兵役制的义务意义一样。但很快,对义务教育法的义务的通常理解,就变成了国家有义务让一个儿童完成初中教育,如果你家庭没有钱,国家有义务拿钱给你完成这一学业。法律没改变,但义务的意味已经变了。还有,虽然在法律上上大学不是国家义务,但事实上已经变成了半国家义务。如果某个人考上人大,他说他没有钱,不准备上了,当地政府就会紧张了,就要做某些工作让他上学。许多大学也是只要发现有贫困生,会赶快找各种各样的助学金、奖学金给他。
不仅在教育上,在养老和医疗问题上,甚至在就业问题上,也都有这样的情况。以前在城市里你没工作,基本就是自己的事,是父母操心的事;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很多城市家庭的就业问题解决方案是父母提前退休让儿女顶替。但现在政府每年都要考虑和规划要创造多少就业机会。
民生问题很重要,也容易出问题。因此必须把握好度,要利于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必须平衡各种利益,这就得用制度来规范。因为,这关乎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让老百姓觉得我生活在这个国家里,就能享有这种福利。这其实是国际间政治、文化、经济竞争的形式之一。(作者系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