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三贫”村小康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

2008/08/29  浏览量:     

农村中的贫困村、脱贫村、返贫村(简称“三贫”村)的存在和变化,是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动态现象。最近几年,随着国家扶贫开发政策、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及相关扶贫措施的推行,农村扶贫致富的效果越发显著。但从我们对甘南、依安、克东三个老区县在2000年-2002年“三贫”村变化情况看,老区贫困村平均每年仍以20%的速度递增,返贫村为10%左右,说明脱贫不是一劳永逸的。问题的另一方面是老区农村总体上还存在“三多”、“三差”、“一少”的困难。所说“三多”是:老区农业人口多,占3/5;老区农民人均收入低的多,占1/4;老区农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多,占4/5。所说“三差”是:老区的道路交通条件差,有46个村不通公路,占老区村的17%;老区村的人、畜饮水条件差,有97个村没深水井,占老区村的36.2%;老区的中、小学校舍条件差,其中有9个村没有小学,139所村小学危房,占老区村总数的50%左右。所说“一少”是指老区农民受过中等以上专业教育的人数少,仅占总人口的1%上下。

   两个方面的分析,说明了老区贫困村建小康的可能性和艰巨性。我们应当冷静思考,深刻认识到老区贫困村建小康存在的特殊矛盾、特殊困难,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人与自然的合谐,采取综合措施,实行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建小康的速度才有可能加快。
一,自然资源、人才资源、社会资源是老区贫困村建小康的基础条件,综合开发利用应当是建小康的必然选择。老区贫困村目前所具备的特色优势之一是环境少污染或无污染,是绿色生态动植物的天然基地;二是有讲诚信的传统;三是待开发的物产原料丰富,是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第一车间的优选伙伴;四是战争年代的历史和名人的传奇,造就了特殊的人文资产。由此应该得出结论:综合治理、综合开发利用,是老区贫困村建小康的必然选择。

   二,种植业、畜牧业、劳务业是老区贫困村建小康的内在条件,“主副换位”应当是建小康的内在潜力。其一是思想换位,跳出农村看农业,把农村当做一个企业去对待,思想要活,门路要宽,朋友要多,像管理企业一样讲投入、讲产出、讲科技、讲信息、讲效益。其二是产业换位,把养殖业摆到和粮食生产同等,甚至以养为主的位置上来,既奠定农村经营产业化条件,开辟创汇农业基地,更能使农民直接获得迅速增值的经济效应。其三是产品换位,围绕开发绿色食品调整种植结构,围绕科技含量调整品质结构,围绕“龙头企业”调整产品经营结构,通过传统农业向商品农业的逐步换位挖掘出农产品的增值潜能。其四是置业身份换位,鼓励、组织、引导老区农民离土或离乡,务工经商、输出劳力,改变生产要素置业于农的单一结构。

   三,政策扶持、项目选择、资金投入是老区贫困村建小康的社会条件,优先定向帮扶应当是建小康的助推力量。帮扶老区贫困村建小康,应该有明确目标和特别招法。一是政策扶持应当突出特事特办、一事一策的个性特点,消除“中梗阻”、“底梗阻”;二是项目选择应当突出“短小精悍”的“宝葫芦”特点,也就是投资小,效益高,潜力大、社会效果好的中、小项目,侧重优先选择开发生产基础类项目,环境条件改善类项目,资源优势利用的原料类加工项目;三是资金投入应当突出念好“五字经”,即“投、引、招、联、合”,政府投入,资金引进、开发,联营入股、合作协作;尽量避免或少走“集资、举债、贷款”三条“抄近道”。

                          (李振东)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