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构建”五大体系”推进科技进步

2008/08/29  浏览量:     

构建五大体系推进科技进步

 

近年来,江苏省海门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构建“五大体系”,加快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有效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2004年,海门市在全国百强县(市)中的排名,由第81位上升到第75位,并继续蝉联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获得“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的荣誉称号。

一、提高组织程度,建立科技长效工作体系

通过舆论宣传、典型示范、行政推动,在全市着力强化科技创新是海门跨越发展第一推动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第一经济增长点、人才资源是经济发展第一资源和“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始终把加快科技进步放在全局工作中的突出位置,坚持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同经济建设一起研究、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专门出台了关于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层次人才引进、专利项目资助奖励、星火富民工程实施计划等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措施,推动科技工作更好地为海门经济发展服务。把科技创新的主要指标纳入乡镇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适当提高考核得分权重,层层建立目标责任制,做到科技工作与各级干部的奖惩、任用挂钩,并实行评优、评先“一票否决制”。

二、打造载体平台,建立科技创新体系

一是加大研发力度,着力构建科技创新的技术平台。目前,全市已建成15家南通市级以上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二是推进产学研联合,着力构建科技创新的协作平台。按照“整合院校资源,扩大合作领域,前移合作接口,提高合作成效”的思路,积极组织企业参与各类产学研对接活动。目前,全市已有500多家企业与外地30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结成了各种形式、不同层次的产学研联合体,建立了40多家技术与资金紧密型合作企业,共引进、开发各类科技成果300多项,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95%以上。三是加快基地建设,着力构建科技创新的孵化平台。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化,充分发挥“国家火炬计划新材料产业基地”、“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在科技创新中的孵化效应,全力发展生物医药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加速形成高新技术产品群、高新技术项目群和高新技术企业群。2004年,两大基地共组织实施南通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9个,其中7个项目被列入国家和省火炬计划,3个项目被列入国家和省星火计划。

三、完善投入机制,建立科技投入保障体系

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发挥导向作用。从2000年起,每年从市财政拨款200万元,建立“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基金”,专门用于对省以上火炬计划、星火计划项目的贷款贴息和攻关计划等经费的匹配以及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奖励。二是加大企业投入,发牢固主体作用。三是加大外资投入,发挥吸聚作用。2004年全市科技招商项目达23项,投资总额达5332万美元,其中重点高新技术领域的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超过了30%。

四、集聚各类人才,建立科技人才支撑体系

一是创新观念,不拘一格引人才。由世界500强企业瑞士罗氏公司投资创办的江苏原创药物研发中心,已成功吸引近百位境内外高层次人才从事新药开发生产,其中博士27位(外籍顾问)、硕士25位、本科35位,研究生以上人员占到了员工总数的70%。二是以人为本,千方百计留住人才。对于在海外创业投资的高层次人才,市乡主要领导实行结对联系,做到定期必访、有难必帮、有请必到。从2001年起,市财政每年拨款200万元作为人才开发基金,积极鼓励技术创新,重奖优秀科技人才。三是着眼长远,因地制宜育人才。2004年,全市共组织了20多场次的各类技术讲座和咨询活动,发放相关技术资料2万多份,累计培训1万多人次。目前,一大批技术上有专长、管理上有创意的本地人才脱颖而出,成为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增长的中坚力量。拥有1000多名科技人才的建筑业已成为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

五、提升服务效能,建立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

市里建立了“三个中心”,实行“两项制度”。“三个中心”:一是行政审批中心。涉及项目审批的政府29个部门指派专门工作班子进中心,对投资项目实行“一站式”管理、“一条龙”服务。二是项目信息中心。由经贸委、发改委、科技局、外经局等相关部门负责项目信息特别是高科技项目信息的收集、整理,并统一建立项目信息台帐,定期向社会公布。三是生产力促进中心。主要负责项目的跟踪落实,提供技术咨询,搞好协调服务。“两项制度”:一是重大科技项目会办制度。定期分析全市重大科技项目投资建设情况,对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集中会办,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一抓到底,抓出实效。二是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列出全市投入500万元以上的重点科技项目,分别由市四套班子领导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全程跟踪,全程服务,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达产达效。(陈水平)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