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说世故

2008/08/29  浏览量:     

说世故

                                                                   易中天

 

世故的本义,原指“世间一切事故”,所以也有“世面”的意思。所谓世面,意谓“社会上各方面的情况”,或“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但情况和人事之所以名之曰“面”,恐怕就因为无不与面子有关之故;人是“戴面具”(面子角色)之人,事是“装门面”(规矩程式)之事,情况是“方方面面”之所“面对”者,当然非名之曰“世面”不可。但“面”有新有旧,“故”则都是“故事”,也就是先例和成规,经验和教训。一个人,世面见得多了,肚子里的故事、成规、教训相应地多起来,当然也就“深于世故”了。

世故是用来做人的。在中国,做人要按一定的格式去做才“合格”,这就非得“世故”不可。因为世故中既有做人的“格式”,也有做人的“诀窍”。比如古代有个叫范燮的,刚当官时,因为不世故,在朝廷上强先说话,扫了其他大夫的面子,回家后就挨了老子的打。后来范燮也事故起来,打了胜仗回家,也要最后进城,以免强了主帅的“头彩”,这就显然非常会做人了。又比如,春秋时卫国的大夫宁武子,“邦有道,则知(智);邦无道,则愚,”也就是该聪明时聪明,该糊涂时糊涂,这是非常难做到的。所以孔子才说:“其知(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也就是说,他的聪明才智,我们或许比的上;他的装痴卖傻,怕是难得学会的。因为这种“愚”乃是“大智”,非“深于世故”者不可及也。

做人之所以必须世故,是因为做人实在太难,尤其是在与他人打交道时,必须掌握分寸,偶有不慎,便不是伤了对方,就是害了自己。比如,鲁迅先生就说过:“与名流学者谈,对于他所讲,当装作偶有不懂之处。太不懂被看轻,太懂了被厌恶。偶有不懂之处,彼此最为合宜。”道理也很简单:完全不懂,显得自己无知、幼稚,甚至弱智,是“丢面子”的;句句都懂,则显得对方不过如此,并无高深之处,不像“名流学者”,便会让对方“丢面子”。因此,最好是“偶有不懂之处”,这才对方既高深,自己也不弱智,大家都有面子,当然“彼此最为合宜”。同理,与学问不多而职位较高者谈话,也最好让他“偶有不懂之处”。他如果完全都懂了,便显得你自己水平不高,会让他看不起,是“丢面子”的。甚至,还会让他疑心你来讲常识性的问题,是不是存心要小看他,不把他“放在眼里”。反之,如果他完全不懂,又会疑心你故意卖弄,要把他比下去,让他“丢脸”。如果半懂不懂的分寸掌握得好,让大家都有面子,就容易谈得拢,谈得投机,甚至会让他跟着你的思路走,糊里糊涂地赞同你的主张。

其实,就连“世故”这玩意儿,也是件麻烦事儿。不懂不行,太懂也不行。完全不通世故,就不会做人,让人讨厌;太懂世故,又深于城府,让人害怕。大概也是“偶有不懂之处”为好。难怪鲁迅先生要说:“说一个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话,但说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话。”中国人做人之难,在这里又可见出。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