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农耕文明今何解 产业电商星火点亮扶贫新路

2018/02/02  浏览量:     

  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涵,内涵丰富的乡土文化也深深地流淌在无数中国人的血液中。曾经,我们对这份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在减弱、消退,如今,要找回来,要传承下去,要发展提升,寻找到一条乡村振兴之路。

  在前段时间结束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围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分析了“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政策并进行部署,得出“2018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年”的重要结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会上提到,“中国‘三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其中,着重强调“精准脱贫进入攻坚阶段”。

  的确,扶贫、脱贫,可以说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截至目前,在社会各方的勠力同心下,扶贫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有一大批困难群众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好日子。

  数据显示,从2013年至2017年,我国约有6600万人在政府的帮助下摆脱了贫困。2016年农村贫困人口4335万人,比2012年减少5564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5%,比2012年下降5.7个百分点。2013年-2016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0.7%,比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快2.7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长快于全国。

  那么,剩下的那一批呢?

  眼下,扶贫工作已进入攻坚拔寨阶段,剩下的都是些“难啃的硬骨头”了。面对这些“硬骨头”,怎么“啃”,讲究方法很重要。像机关干部走访困难群众,然后送米送油这样的老办法肯定行不通,治标不治本。古话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也不是“救济”,除了尽可能给予物质帮助,更重要的是要下更大力气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因为只有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才能确保真正实现对症下药、靶向治疗。

  1.因地制宜,培育优势扶贫产业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产业化扶贫,目前貌似已经成为各地扶贫工作的共识扶贫,但这并不意味着“眉毛胡子一把抓”,然而,在当前我国部分地方的扶贫工作中,却出现了一些怪相:扶贫项目未经考察,不符合扶贫对象地方实际,扶贫效果差强人意;扶贫对象未经甄别,不符合扶贫条件的人享受扶贫政策,真正需要的人却被冷落在旁……

  要真正搞好扶贫工作,关键在精准扶贫。精准扶贫,关键在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发展好贫困地区产业,对贫困地区区域脱贫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产业扶贫知易行难,选好了项目,事半功倍;项目没选好,将适得其反。

  方法在于,必须厚植产业基础,经过科学论证,引导扶贫对象发展地方特色产业。

  例如,针对具有农业产业优势的地区,可优化贫困地区农产品供给结构,优化贫困地区畜禽养殖结构和生产布局,加快建设一批高产高效、优质生态的畜禽养殖基地;针对有条件发展乡村旅游的贫困地区,重点依托山水生态、田园风光、传统村落、民俗文化等,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农业观光旅游、康养旅游、民俗旅游等。

  简言之,推进产业扶贫,要坚持问题导向,把“特色”和“精准”贯穿始终,做到产业选得准、有市场、可持续,以优势特色产业激活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2.树立典型,围绕新农人创新生态供应链(圈)

  要知道,贫困地区的老百姓特别是贫困户,往往都是文化素质并不高,并未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群体。单纯地理论宣教,他们往往很难理解和接受,效果往往也不理想。因此,扶贫效果好不好,老百姓对于扶贫工作能不能认可,扶贫典型的作用至关重要。

  因此,在扶贫过程中,要发挥典型的示范性作用,尤其是伴随着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国日益增多的新农人主体的示范作用,如投资新农人、回乡新农人、科技新农人等。

  众所周知,传统的供应链是以生产为起点、消费为终点的,在现代供应链条件下,各种类型的订购成为“种养加”的起点,产品集并、采购、运输(冷链)、储存、加工、分销、配送、销售等,成为高度信息化条件下的多个环节的无缝连接。智能农业种植、智能养殖、智能加工,以及智能交易、智能支付与融资、智能环境、智能消费、智能再生资源回收,需要更多的新农人,也需要加速传统农民转变为新农民。

  据统计,现有2万多名产业发展带头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各类新主体超过300万家。这些人成为了政府扶贫的好帮手,成为精准扶贫的生力军。

  3.创新模式,充分发挥电商赋能作用

  在这个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的新时代,局限于传统形式的扶贫工作已遇到瓶颈,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充分借助市场化扶贫手段。市场化扶贫的创新举措,不是选择走“救济式扶贫”的老路,而是用市场手段、商业手段去扶贫,增强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力和驱动力,帮助扶贫对象拥有自主创富的机遇和能力。

  在“互联网+”环境下,电商经济拥有磅礴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市场前景,是市场化扶贫的一大重要思路。

  而在这一点上,网库集团作为国内领先的产业互联网服务机构,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多年来,以不同形式的扶贫方式助力各地县域脱离贫困。

  至今,网库集团凭借服务中小实体企业的丰富实战经验,围绕单品电子商务模式不断提升服务,逐步形成了单品通、单品网、单品产业带等核心服务,共同打造了一个电子商务服务生态系统。通过实施“百城千品”“腾计划”“百县千亿”“千品孵化”等系列大型工程,助力中小实体企业升级转型,带动县域贫困人口就业。

  与此同时,网库集团持续加大“互联网+县域特色”“互联网+精准扶贫”力度,前后在全国落地实体电子商务基地200余个,成为国内互联网企业参与县域互联网建设最多的企业之一。目前,网库集团已在全国建立了200多家分公司,并和2400余个具有单品优势的实体企业共同构建了单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互联网+扶贫”的网库模式已基本形成矩阵。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7年,新零售、共享经济、移动支付、互联网理财这些关键词被炒得火热的时候,网库集团不忘初衷,仍把“互联网+精准扶贫”作为践行社会责任的第一抓手,先后与丰宁县在内的多个国家级贫困县签约,以真抓实干支持工信部中小企业局的对口扶贫工作。而后在2017中国互联网大会上,网库现场发布“互联网+县域特色产业生态精准扶贫”计划,围绕教育扶贫、产业扶贫和生态扶贫三个角度推进实施,把“互联网+精准扶贫”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大力发展县域电商,大胆探索“互联网+产业+扶贫”的模式,走出了一条“互联网+”发力扶贫的“网库道路”,促进互联网和县域特色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为产品和市场层面构建全新的精准扶贫平台和渠道,让“深山”产品畅销“闹市”;让全民充当扶贫使者,参与分享产业红利,通过电商打通精准扶贫的“最后一公里”。

  扶贫势必要“对症下药”,而互联网下沉必然造就激活乡村资源的趋势与机遇,但是采用哪种模式与姿势?需要更多理性的思考与实践探索。

编辑:童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