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新时代乡村呼唤祭扫新风尚

2018/04/04  浏览量:   作者:农民日报评论员  

  春风拂煦绿柳条,清明一霎又今朝。作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清明节习俗丰富,祭祖扫墓又是其中的核心。每到清明,人们通过各种祭扫方式缅怀先人、寄托哀思,在这个过程中,敦亲睦族的孝悌观念得到传承,慎终追远的淳厚民风得到弘扬。

  然而,曾几何时,一些祭扫陋习让清明节“变了味”:随处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纸灰满天飞,污染了环境,更造成了火灾隐患;比豪华,比阵势,纸钱变成了“纸汽车”“纸豪宅”等,甚至将庄重的祭祀演变成丑态百出的封建迷信活动,滋生助长了歪风邪气……凡此种种,既有悖于清明节的传统文化内涵,更让乡村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蒙了尘”。新时代当有新风尚,新乡村呼唤新气象,全面振兴的新时代乡村需要安全、低碳、文明的祭扫方式。

  加强护林防火需要安全祭扫。春季风大干燥,是火灾高发季节,而在山林中烧纸钱、燃香烛、放鞭炮等,更是极易引发森林火灾。一点星星火,可毁万亩林,不但会给森林资源带来重大损失,甚至可能烧毁村庄,造成人员伤亡。因此,祭扫也要遵守相关法规政策,不违规用火,尽量采用献花、敬酒、电子蜡烛等无烟祭扫方式。

  提倡绿色发展需要低碳祭扫。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清明节期间用于祭祀焚烧的纸张达千吨以上,而每生产一吨纸要消耗17棵树。这些纸张烧起来也是烟熏火燎、纸灰乱飞,对大气和土壤造成了严重污染。当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并形成共识。建设生态宜居新乡村,更应提倡绿色环保的追思方式,过一个低碳的清明节。

  推进移风易俗需要文明祭扫。实现乡风文明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但这种传承要始终秉持去粗取精的标尺。清明节践行孝道、感恩思源的文化底蕴,在今天仍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但绝不应用浪费攀比乃至封建迷信的方式表达,植树祭奠、网上祭奠等方式无疑更为健康、文明。而且践行孝文化不只祭扫先人一种渠道,珍惜当下,尊老爱老,才是最大的孝顺。

  文明祭扫,小事不小。缅怀先人,贵在“走心”。惟有摒弃陋习,通过对清明节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让文明祭扫的好习惯蔚然成风,让孝顺和睦的好家风发扬光大,才是新时代清明节的正确打开方式。

编辑:童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