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26 浏览量:
徐雷 边慧敏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时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四川工作的重要指示中,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从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到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其政策体系既一脉相承,又体现出中央对“三农”工作的新研判、新思考、新定位。我们不仅要从补短板、调结构与扩内需、稳增长的角度,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现实意义,还要更进一步明晰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其实就是各要素在城乡间优化配置及城乡互动融合发展的过程这一科学内涵。对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措施办法,稳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四川落地落实。
筑实乡村振兴基底,推进设施建设和服务均等。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构建科学、长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根本保障。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城市对乡村发展的带动作用。要夯实并筑牢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根基,持续提升人口城镇化水平。加强县城和重点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特色村、特色镇、特色县发展,带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就近城镇化。以居住证为载体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完善城乡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推进城乡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全民覆盖的公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优化城乡教育布局,引导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流动。加快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城乡劳动力就业素质和能力。
提升农业发展成色,力求优势突出和产业兴旺。农业支持保护和乡村产业兴旺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要在保护、建设好基本农田,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安全的基础上,大力实施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推动四川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围绕“川字号”特色农产品,扎实抓好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突出特色,激发优势,推进农业发展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围绕产业融合这一重要内容,加快推进城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谋求“农业兴百业旺”。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建设对接小农户与现代市场经济的配套支撑体系。开拓新产业新业态,更新区域产业布局,缩小城乡要素与产业融合的地理间隔,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进程。
耦合生态社会环境,营造宜居空间和治理格局。乡村振兴以生态宜居为其环境基础,以治理有效为其社会基础,而空间融合既是城乡融合的有形标志,更是城乡融合的地理载体。应基于乡村社会生活—生产—生态系统耦合机制,优化乡村人居环境和生态韧性,构建空间规划的总体框架及建设指引,打造宜居宜业生态乡村,拓宽农村人口转移的承接空间,也为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提供发展空间。促进乡村生态社会环境与治理机制协调一致,强化多主体参与的城乡基层治理机制。深化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加强依法立约、以约治村,提高基层依法行政能力,同时,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在基层的普及应用,推动基层治理向数据驱动的智慧治理转变。
深抓要素市场改革,优化要素供给和资源配置。要素市场化和自由流动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本质要求,要素融合是城乡融合的核心。要创新人才、土地、资金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发挥市场驱动和政府补位的比较优势,实现城乡要素双向融合互动和资源优化配置。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合理调控户籍人口结构和规模,引导人口合理分布。探索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推进土地三权分置,完善经营权使用权流转机制。健全农村产权管理服务体系,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完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实现村镇农村金融服务中心全覆盖。
拓宽扶贫增收路径,确保农民增收和脱贫质量。脱贫攻坚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任务,须以坚决打好打赢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达成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奋斗目标。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科学建立农民增收机制,鼓励农民财产性增收,并通过入股、联营、自助开发多种方式发展农产品加工、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等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要用足用好脱贫攻坚政策,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将彝区藏区等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作为重中之重,因地制宜制定更具针对性、指向性的脱贫对策、帮扶政策与乡村振兴路径。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下足“绣花”功夫坚决打赢这场脱贫攻坚硬仗,推动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
(作者系西华大学教授)
编辑:童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