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摆脱贫困》 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启示

2018/05/18  浏览量:   作者:张希中  

  核心阅读 《摆脱贫困》一书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焦脱贫这个主题,阐述了一系列发展经济、治理贫困的思想观点和思路方法。《摆脱贫困》一书中蕴含的脱贫致富思想与方法,对于今天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启示。

  摆脱贫困要注重发挥精神力量的作用。摆脱贫困首在思想脱贫。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一书的跋中指出:“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在《摆脱贫困》的开篇之作《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一文中,习近平同志提出著名的“弱鸟先飞”“扶贫先扶志”的思想。针对当地干部群众中存在的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怨天尤人等消极思想,习近平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他号召党员、干部、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四面八方去讲一讲‘弱鸟可以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辩证法”。他引导当地干部群众在思想观念上,增强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和商品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树立起鸿鹄之志,依靠自身努力在某些领域“先飞”。习近平同志非常重视精神力量的作用,在《摆脱贫困》一书中,习近平同志重点强调了发扬四种精神。一是发扬老区革命精神。在习近平同志看来,老区革命精神是脱贫致富的强大精神支柱,需要大力弘扬这种精神。二是倡导敢闯敢干的精神。针对当地干部群众中存在的保守思想和畏难情绪,习近平同志大力倡导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三是发扬默默奉献的艰苦创业精神。四是推崇滴水穿石的实干精神。习近平同志提倡实干、埋头苦干,反对好高骛远,强调以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韧劲,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一棒一棒接力干。

  摆脱贫困要注重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摆脱贫困》一书是习近平同志对闽东地区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认真思考而完成的,是调查研究的重要成果。为了让闽东地区的群众尽快摆脱贫困,习近平同志以低调亲民的身影深入群众,开展调研,探索思考,倡导并提出了许多富有远见的工作思路和对策。比如,关于弱鸟先飞的思想就是他在对闽东9个县进行为期两个月的调查研究之后形成的。再比如,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大农业”的理念,就是通过大量调研把握闽东基本区情的基础上形成的。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思路办法,之所以能够见实效,根本在于其符合实际,前提是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习近平同志在闽东地区探索实践的“四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的工作制度,凸显了对调查研究工作的极端重视,为掌握闽东地区贫困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脱贫措施提供了制度保障。

  摆脱贫困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凡事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习近平同志看来,弱鸟要飞得高、飞得快、飞得远,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在指导思想上,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注重效益”的方针。在经济发展思路上,习近平同志从闽东的实际出发,提出“农业、工业两个轮子转”的思想。他立足于闽东大农业的实际,提出“围绕农业发展工业、以发展工业支援农业”来制定产业政策的思路。在产业政策上,习近平同志强调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在《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的现实选择》一文中,习近平同志根据闽东的山海资源既具有差异性又均衡分布的双重特点,强调产业政策应着眼于不同区域的优势,确定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在脱贫手段上,他认为无论是种植、养殖还是加工业,都要推广“一村一品”(每个村都要抓一种有特色的产品)。在发挥比较优势上,在《闽东的振兴在于“林”——试谈闽东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问题》一文中,习近平同志指出,山林资源是闽东的一个重要优势,闽东经济发展的潜力在于山,兴旺在于林,发展林业是闽东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这些思想观点体现了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的“扬长补短”战略。

  摆脱贫困要坚持科学的方法论。《摆脱贫困》一书蕴含了许多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一是抓主要矛盾的方法。在脱贫致富工作中,发展经济是主要矛盾。没有发展,脱贫就是空谈。在《提倡经济大合唱》一文中,习近平同志形象地提出了“经济大合唱”的思想,明确了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汇聚发展合力的基本思路,强调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四大班子统筹协调,团结协作,发挥整体功能,凝聚发展经济的合力。这就抓住了脱贫工作中的主要矛盾,找到了脱贫工作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二是群众路线的方法。在《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一文中,习近平同志指出,走群众路线首先要有群众观点;其次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积极疏通和拓宽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在《把心贴近人民——谈新形势下领导的信访工作》一文中,习近平同志提出了领导干部主动上门走访的思路,并将其作为改进工作作风、克服官僚主义的重要举措。在他看来,领导干部上门走访,变被动为主动,既摆正了同群众的关系,强化了公仆意识,又达到倾听群众呼声、接受群众监督、团结群众的目的。三是统筹兼顾的方法。在《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一文中,习近平同志深刻认识到闽东贫困由诸多因素造成的实际,综合考虑闽东地区所具备的各种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着眼于脱贫致富,提出了闽东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强调处理好六大关系:长期目标与近期规划相互结合的关系;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资源开发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生产力区域布局中山区与沿海的关系;改革开放与扶贫的关系;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六大关系,是系统思维和统筹兼顾原则在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在《新形势下闽东财政经济的辩证观》一文中,习近平同志提出正确处理财政经济的几种关系,即全局和局部的关系;紧缩和发展的关系;增加财政收入与搞活企业的关系;多办事和量力而行的关系。体现了统筹兼顾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摆脱贫困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与依靠群众相结合。在习近平同志看来,贫困地区的发展,最根本的要靠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力量,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与依靠人民群众结合起来。一方面,注重强化党的核心领导作用。在《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建好农村党组织》一文中,习近平同志指出,党对农村的坚强领导,是使贫困的乡村走向富裕之路的最重要的保证。在他看来,农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关系到脱贫致富事业的凝聚力。他强调,建设好农村党支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另一方面,注重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在习近平同志看来,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规律性的东西蕴藏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他主张在脱贫致富进程中,注重调动人民群众艰苦创业的主动性积极性,依靠群众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精准扶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等基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包括实施精准扶贫等一系列新思想。这些新思想与《摆脱贫困》一书中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既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各级干部将《摆脱贫困》一书中的重要思想与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扶贫思想贯通起来,在行动上扑下身子到扶贫一线调查研究,了解民意,掌握实情,找到脱贫攻坚的对策,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编辑:童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