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8 浏览量: 作者:童善友
日前,新媒体行业倍受关注。4月底拥有981个微信公众号、超过2.4亿粉丝的某新媒体公司,以38亿元被全资收购; 5月26日,优酷官方微博在微博发布了一条致歉声明,为其app对电影《无问西东》推送中使用的不当词汇向网友和章子怡作出道歉。
有人“火”了,有人“凉”了。结果不同,但背后似乎都写着两个字:流量。
据统计,去年新媒体运营行业从业人数超过300万,而各类机构对内容创业者的投资金额超过50亿元。“钱途”可观诱人,却充满激烈竞争。数据显示,接近80%的智能手机用户高频关注或置顶的微信公众号不超过5个。在“流量即收益”的互联网盈利模式下,一些自媒体账号囿于流量变现规则下的“生存焦虑”,自觉不自觉被“10万+”阅读量裹挟,将吸引关注、获取流量视为“头等大事”。一些自媒体账号执迷流量、热衷追逐所谓“爆款”,毫无底线地蹭热点、肆无忌惮地洗稿,用惊悚标题吸引眼球,用煽动词语遮掩真相。
互联网时代,眼球经济至上,标题党横行。“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触碰法律和道德底线,“语不惊人死不休”,大打各种擦边球。有人甚至喊出:“为了10万加,不怕讲瞎话”。 突破底线、一味媚俗引来的流量,是短视的,也是短时的,难以为继、不可持续。媒体行业的竞争核心归根到底还是内容创作。内容为王,才是媒体赖以生存的法则。
“在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台。”《数字化生存》作者尼葛洛庞帝如是说。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自带流量,“人人都是记者”;然而不应该仅仅如此,光“人人都是记者”是不够的,还要“人人都是编辑”且“人人都是总编辑”;还可以“人人都是评论员”。只有这样,经过“编辑”“取舍”“把关”,一篇新媒体时代下的稿子才能“新鲜出炉”。
近些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媒体风光不再,很多从业者转而投向新媒体。其实,无论新旧媒体,其职责和使命都是一样的。记者就是要做一个忠实客观的记录者和守望者,因为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客观,就是不能凭自己的好恶、情感、立场来左右新闻事实的报道;不能人云亦云,不信谣不传谣;不仅如此,一个真正的记者,“中立、理性、客观、专业”。在新媒体时代,由于时效性大大加强,对记者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了,不仅要“倚马可待”,还要“专业,精准、深度”。新媒体时代,改变的只是新闻线索的捕捉方式、新闻的表达方式以及新闻的生产过程和方式;不变的依然是对新闻事实真相的揭示、新闻理想的追寻和新闻专业理念的坚守。
在众声喧哗中,媒体和记者要力求发出独到、深刻的声音,成为意见领袖,引导新闻受众前行,而不是盲目跟风。新闻的生命就是事实,失去事实的真相就不是新闻的真相。无论什么媒体,都不能抱残守缺,只顾眼前的流量。而是要坚守职业道德,坚守职业操守,做有价值的新闻,做诚实守信的公民,发现新闻背后的真相:你来或者不来,它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编辑:童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