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应对脱贫一线干部职业倦怠须做到“四有”

2018/10/15  浏览量:   作者:郭君平 曲颂  

  脱贫一线干部是确保扶贫政策精准落实到位的“尖兵”,是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骨干力量,是党与贫困群众紧密联系的桥梁和纽带。然而,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深入,面对“苦、累、难、险”的工作,少数脱贫一线干部的职业倦怠问题日益突显,加强应对力度已刻不容缓。

  当前,脱贫一线干部的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消极怠慢、成就感降低甚至“庸、懒、散”作风等,其致因有六:一是问责处分过于频繁且扩大化,脱贫一线干部常处于“风口浪尖”,干事创业缺乏“安全感”。二是收入水平偏低(机会成本高),家庭赡养负担重。三是任务繁重紧迫,长期承受很大的精神和身体压力,加之缺乏自我调节手段,无助、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得不到有效缓释和纾解。四是低效、无效甚至负效劳动多,诸如扶贫不看实效看资料、督导考核层层加码、评价方式生硬刻板等现象比较普遍。五是超时加班,“5+2”、“白+黑”成常态,与父母、伴侣、子女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沟通时间,亲情陪护不足。六是个人兴趣、才能与岗位要求错配,以致事业发展难见起色。

  要改变此种状况,必须做到“四有”。政治上有激励,完善职务晋升激励机制,大力发现、培养、选拔干部,让脱贫一线干部有盼头、奔头。待遇上有保障,重视脱贫一线干部的物质实惠,适当提高工资津补贴,解决后顾之忧,使其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心理上有关怀,一是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增进广大群众和家属对脱贫一线干部的理解、宽容及支持,消除后者内心的失落感、愧疚感和不安,使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和专注于本职工作;二是优化脱贫一线干部培训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助其了解心理活动规律,打造个人情绪“减压阀”。工作上有支持,一是理顺工作流程,改进工作作风,减少不必要的“文山会海”,避免时间遭到无谓的侵占和耗费,保证脱贫一线干部能劳逸结合、张弛有度;二是优化用人机制,提高人才与岗位匹配度,最大程度激发、提振脱贫一线干部的热情和士气;三是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防止考核过多过滥和“一票否决”泛化,为敢于担当的干部“解套松绑”。

  脱贫一线干部的职业倦怠不仅关乎个人身心健康,更关乎脱贫攻坚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因此,上级部门对那些奋战在扶贫一线的干部队伍既要严管更应厚爱,慎拿“放大镜”挑问题,勿用“望远镜”看成绩,多了解其“痛点”、“堵点”,多给予其一份尊重、关心和信任。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编辑:童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