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9 浏览量: 作者:黄承伟
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和乡村振兴战略都是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化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突出问题的重要途径。准确把握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关系,是深化精准扶贫方略、稳步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
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在目标上高度重合
乡村振兴战略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农村、农业“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社会平衡发展和乡村充分发展。通过农业和乡村优先发展,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之势。精准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方略,旨在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或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可见,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具有一致性的目标,都致力于实现农民“居者有其屋”、生活富裕、乡村产业发展、社区有效治理。显然,精准扶贫的直接成效,将为贫困地区、特别是贫困村振兴奠定基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将为贫困群众稳定脱贫进而致富创造环境、增强造血功能。
乡村振兴的发展需要
精准扶贫的多维贫困治理契合乡村振兴的发展需要。乡村振兴涵盖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发展。精准扶贫具有多维贫困治理特点,“五个一批”脱贫路径包含收入增加、人力资本提升、生态保护、基本权利保障等多个维度。多维贫困治理的特性使精准扶贫有效推动农村贫困人口全面发展和贫困乡村整体发展,因而与乡村振兴的发展需要相契合。比如,精准扶贫中的特色产业脱贫,采取扶持建立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农业基地、加强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培育、强化龙头企业与贫困户的利益连接机制、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举措。而乡村振兴战略把着力建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融合等方面作为重要内容;精准扶贫中的资产收益扶贫,要求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其他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托管、牲畜托管和吸收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方式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贫困地区水电、矿产等资源开发,赋予土地被占用的村集体股权,让贫困人口分享资源开发收益。乡村振兴战略也要求完善“三权”分置制度,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精准扶贫中的生态保护脱贫要求各类生态保护工程在项目安排上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修复力度,创新生态补偿资金使用方式,有劳动能力的部分贫困人口转为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乡村振兴战略中也提出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将建成生态环境优美、宜居的乡村社区。
理论思维和实践经验
精准扶贫实践及成效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理论思维和实践经验。首先,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全面实施,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性进展,形成了多方面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方法、治理体系安排,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了重要借鉴。其次,精准扶贫的成功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精准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等思维方法。中国乡村形态的多元性与丰富性,决定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同样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精准施策的基本方略,坚持以农村社区和农村人口的实际需求为基本政策导向。农村地区之间、社区之间,资源禀赋各异,发展环境每每不同,整齐划一的政策供给无疑将面对巨大的风险。增进国家乡村振兴政策体系对于各个乡村社区差异化需求的回应能力,同样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本问题。再次,精准扶贫引发的“三变”改革、“减贫大数据”系统的运用、“四到县”的改革、扁平化政府管理、督查快考核评估体系完善、驻村帮扶方式的探索、新型产业扶贫体系构建以及推进新型金融扶贫、资本市场扶贫、保险扶贫、电商扶贫、基层组织建设等体制机制模式创新,无疑都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理论方法参考。
当然,精准扶贫在促进乡村振兴上有其内在逻辑,同时也要看到,精准扶贫针对的是特定区域和特定人群,在促进乡村振兴上也存在一些挑战。比如精准扶贫促进乡村振兴存在覆盖有限的问题,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在特定时间上存在衔接的挑战,精准扶贫部分举措可能增加乡村振兴的挑战等,均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应对。
(黄承伟: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主任、研究员)
编辑:童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