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民盟中央副主席:农业科研需要长期稳定的支持

2019/03/12  浏览量:     

  农业科研需要长期稳定的支持

  ——访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中央副主席邓秀新

  本网记者何红卫乐明凯

  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人的创造性活动,要充分尊重和信任科研人员”,并提到科技、创新等词汇50多次,这对全国科技工作者来说都是一个鼓励。3月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邓秀新院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农业科研是研究大自然规律的科学,周期相对较长,切忌急功近利,需要长期的支持。农业产业涉及面广,对自然环境因素要求高,且研究对象是生命体,它在不断的生长发育,可以说随时在发生变化。人类目前对其掌控了解程度还是有限。从这些年我国农业科研以及国际同行的情况看,能获得稳定支持的农业科研项目,其成果质量较高。

  邓秀新是新中国培养的首位果树学博士,曾在华中农业大学担任过11年校长。1998年至今,他连续担任两届全国政协委员、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他还是现代农业产业(柑橘)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足迹遍布主要柑橘产区,被果农誉为“农民的财神”。

  邓秀新介绍,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为例,2007年底,农、财两部联合启动了这项体系建设工作,组织全国700余家科研教学单位的2200余名科技人员,共同围绕产业发展实际问题开展协同创新和指导服务,这是国家首次在研究周期较长的农业领域尝试以产品为对象、根据产业链环节布局力量的科研组织方式。

  目前,产业体系研发的品种和技术占农业农村部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一半,大量被企业采用。政府和企业如碰到农业产业方面的问题,马上会去请教产业体系的相关专家,这已形成业界共识,较好地解决了科研与生产相脱节的问题。在获得的国家级奖励中,产业体系专家主持或参与的成果超过50%。邓秀新认为,产业体系运行11年来,破解了以往靠单个课题、单个项目、单个单位无法解决的产业难题,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和农业科技创新规律的“体系模式”,探索出了一条有效的农业科研新路。

  “能为政府农业产业决策提供准确的生产信息和技术支撑,得益于农业科学家长期实地调研打下的基础。”邓秀新说,产业体系专家最清楚农业产业第一手的资料。以柑橘产业为例,全国每个主产县的数据都是产业体系专家每年实地调研后得出的,具体到每个柑橘品种的产量是多少、年度变化。产业体系的调研数据更加细致。地方政府如想扩大柑橘发展规模,弄清种什么品种更合适、卖给谁等问题,一般都要咨询产业体系专家。这种咨询可减少不必要的盲目扩种。

  “慢慢走向国际的农业产业体系,将会是一个作物或一个农产品生产销售所需的链条状技术。”邓秀新说,经过整合提升的产业体系已不只是一个方向的科学家,而是整个产业链工程。以作物为例,从品种、种苗到栽培、植保、机械化生产,再到贮藏和加工,形成一个完整的技术支撑体系。在国家“走出去”“一带一路”建设中应该大有可为。

  “农业科研人才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需要长时间的积淀。”邓秀新欣喜地看到,近年来在国家及地方的农业产业体系中,出现了越来越多年轻骨干的身影。看到了年轻人,就看到了希望。有的年轻人尽管还比较生涩,但经过历练,假以时日,定能挑起大梁。建议国家对农业科研人才培养给予长期稳定支持。

编辑:童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