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三字经》可重新认识但无需删除

2011/01/08  浏览量:   作者:曾志杨  

    昨日,本报刊出了《<三字经>被禁、被删引发跨年争议》一文,读者反响强烈,特别是获知可以向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提问,就国学问题进行交流时,更是纷纷致电晚报热线。记者汇总热心读者们有代表性的话题,九问钱文忠教授。(据1月6日《郑州晚报》消息)

    钱文忠教授强调:“自己赞成对《三字经》重新认识、有甄别地接受,但坚决反对删书,绝对不能接受”。我对钱文忠教授以上的话持赞同意见。

    一是任何文化遗产都有重新认识和甄别的需要。《三字经》形成于七百年前的南宋,这七百年间社会已发生了重大变革,一百年前,人们尝试制造飞机,才飞上天就掉了下来,一百年后,我们不仅有了超音速飞机,还有了航天飞机。所谓“时变则事变”,那有七百年前的儿童启蒙读物至今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学习古典文化,重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有甄别地接受”这无疑是正确的。

    《三字经》到底有没有许多糟粕?我重新阅读了一遍,结果发现精华远多于糟粕。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至今仍有教育意义,至于一些讲述天文地理,人类文明,历史变迁的内容则至今仍然适用。文中糟粕不多,就是视为糟粕的一些内容仍有可切蹉之处。如被人反对,建议删除的“昔孟母,择邻处”也不见得有什么不妥。以厦门鼓浪屿为例,这是被誉为“钢琴之岛”的音乐沃土,居住此岛的人定然闻琴声而知乐,温文尔雅有绅士之风,这是环境熏陶的结果。孟母要择书香之地为居,让孟子从小受到文化氛围的熏陶,这并无不妥之处。

    二是中国古籍典册浩如烟海,删书大可不必。《红楼梦》大慨是历史上最有争议的古典文学,刚面世之时,便被世人目为淫书,列为禁书之列。建国之后,舆论对此书也颇有异义,但毛主席就不反对青年人看《红楼梦》,他曾经说过:“《红楼梦》可以读”,但要求“一定要精读《红楼梦》”。毛主席一生看过几遍《红楼梦》?这恐怕不得而知,只听他老人家自己说过:“读过好几遍”。在老人家看来:《红楼梦》不仅要当作小说看,而且要当作历史看,他写的是很精细的社会历史。

    如此看来,好书坏书没有一定论断,当看你怎么看,你将《红楼梦》当作封建没落时代的历史来看,当作文艺精品来看,你就获益非浅。反之,你热衷于看其中的色情内容,那是你把书看反了,当然是得不到什么益处的了。

    如今人们热捧《三字经》,那是因为其中有教育作用,而这种教育作用或是目前我们的教科书所不具备的,或是所难达到的。在这种情况下,古为今用,也就显得合情合理。与其删除,莫如在讲解中予以分析,指出其中的某些观点与说法已不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理由,让学生提高自我分析的能力。

    删书向来是图书之大忌,古人著书当还其原貌,再说浩如烟海的古籍、古文,以现时观点来看,那本书没有问题?如有问题就得删,我们能删得完吗?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