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对贫困地区产业脱贫的思考

2011/03/21  浏览量:     

文|湖南湘西州扶贫办主任  宛庆丰

解决贫困地区广大农户的脱贫问题,建立产业毫无疑问是主要途径。一方面对已形成的产业要巩固和提高,另一方面对没有形成产业的地方要着力培育产业,尽早形成产业。而巩固和提高已形成的产业,培育新的产业,在实际工作中,理清工作思路显得尤为重要。

完善政策稳固已有产业
一直以来,扶贫工作对培养产业有比较完善的扶持政策,现已形成的产业绝大部分都是政策扶持的结果。但是,随着形成的产业出现卖难问题,农户无心无力再投入和管理,形成的产业面临委缩、甚至消亡,因此,对贫困地区形成的产业要给予特殊的扶持政策。
一要给予补贴。既然贫困地区形成的产业是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如柑橘产业,国家就要象考虑粮食安全给农户种粮食补贴一样,划定贫困地区产业区域,指定产业给予相应的补贴,来帮助农户抗御市场带来的风险,保护农户的既得利益。毕竟形成产业的地区粮食收入不是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给予粮食补贴不如给予产业补贴有作用和意义。当然,对未形成产业继续种粮的农户,则继续给予种粮食补贴。通过实行产业补贴来稳固产业,确保农户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二要给予计划。国家实行的产业种植计划,如烤烟产业,对贫困地区来说,要给予不受市场影响的种植计划。否则,受市场影响,一会儿要老百姓多种,一会儿又要压缩计划,叫老百姓少种甚至不种。一方面老百姓经受不住这种折腾,另一方面老百姓情绪很大。为此,如果受市场的影响要减少或压缩种植计划,哪怕压减发达地区的种植计划,也要保证贫困地区的种植计划,最低也要确保贫困地区现已形成的产业种植面积和产量。
三要给予投入。过去对建设产业给予了大量的投入,而对已建成的产业投入却不多,现在看来对已建成的产业仍要继续给予足够的投入,否则,这一产业很难长久发展和巩固下来。当然,这种投入应不再停留在建产业基地上,而是应投入到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上。

科学培育新的产业
扶贫工作在建设产业上反反复复搞了这么多年,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地方还没有形成产业,帮助这些地方建立产业,是扶贫工作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和主攻方向。
1. 要因地制宜、围绕市场选择产业
一个地方选择什么产业,发展什么产业,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当地的土地、气候、农民的观念和技能等条件,并结合市场需要来选择。
湘西自治州从事扶贫产业研究的专家发现湘西存有三个具有独特优势的自然带:气候上的微生物发酵带,土壤中的富含硒带和植物群落中的亚麻酸带。湘西依据这一“三带理论”,有机地结合市场需要,形成和发展了一方产业。发展了以湘酒鬼、河溪香醋、保靖酱油、湘西酸菜等为代表的微生物发酵产业;以柑橘、猕猴桃、梨、枣等为主的水果产业;以猪、牛、羊地方品种为主的畜牧产业;以烤烟、油茶、蔬菜、百合为主的特色经济产业;以杜仲、金银花、菁蒿、黄姜为主的药材产业。
2. 要改善基础设施夯实产业
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基础设施落后,尤其是产业建设没有基础设施的改善作保障,产业难以形成和长久。为此,扶贫工作要把改善基础设施作为产业建设的重点,坚持产业建在哪里,基础设施就配套到哪里,改善基础设施的项目资金始终跟着产业走,形成凡是建有产业的地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就解决好的最佳工作格局。
改善基础设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仅扶贫开发一个部门的力量很难解决好这一问题,实践中较为成功的作法,是地方政府要下决心整合各部门支农资金来破解这一难题,整合各方面资金,集中投入用于建立产业改善基础设施上。
3. 要建立激励机制促成产业
为引导和激励产业尽快形成,充分发挥扶贫项目资金效益,防止套取项目资金没有投入产业、挪为它用的现象发生,同时,有效地凝聚社会资金投入农业产业化建设,要建立以奖代扶的激励机制。
制定以奖代扶政策,一方面要明确指出引导和鼓励发展什么产业,另一方面要确定产业发展到什么规模才给予扶持,扶持到什么程度,并将这些政策公之于众,让众多想从事产业开发的企业和个人找准方向,投入到产业建设中来。
在具体组织实施过程中,要依据制定的政策,把好产业项目入口关。即在每年产业项目的申报和审批时,用以奖代扶的政策来审定产业项目,对凡是积极主动做出了产业项目的,哪怕它没有主动申请项目和资金,也给予项目和资金的安排。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