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25 浏览量: 作者:蒋益明
网络面前无隐私,去年沸沸扬扬的河北大学交通肇事逃逸事件,逐步演变成为了网络的暴力娱乐事件。想要复原“我爸是李刚,有本事你们告去”这句话的具体语境,遭到了极大的难度。
窃以为,这有因李刚职位而刻意“株连”之嫌。儿子是儿子,老子是老子,李刚当然须反思家庭教育的失败,不过因这一悲剧事件,网络总恨不得“查人家祖宗八代”,甚至有人别有用心编撰“猛料”,只想告诉网民,官员无好人,为官必不净。网络暴力形态毕现。周久耕的天价烟,韩峰的韩体日记,网络大肆炒作,最终当事人锒铛入狱,某种意义上是在宣告网民战无不胜,这无形中助长了网络暴力。
为何网络暴力愈演愈烈?我看一是因为网民队伍越来越庞大,一旦有了突发事件,不分青红皂白作道德裁判者大有人在。二是政府机关的公信力不断下降,无论你做什么,总有一批人朝坏的方向去猜测。三是政府相关部门对公共舆论的反应滞后。权威部门习惯性躲避,引来更多、更丰富的“习惯性猜想”,使整个社会的信任资源朝着暴力化方向发展。
网络监督本来是好事,网民质疑也无可厚非,只是网民不应该无理性,媒体也不该作非理性的推波助澜。
这也提醒我们有关部门在信息时代,若把握不住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引发网络暴力很难避免。随着改革的深化,社会进入矛盾凸显期,一个小事件伴随网络暴力,极可能演变为社会动荡的“导火索”,这必须引起党政部门的重视。t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