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持续为基层减负须“咬定青山不放松”

2020/06/11  浏览量:     

  “既要对上负责,又要对下服务”,如何为社区工作者“减负”?记者日前从推进西宁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专题调研协商会上获悉,近年来青海省西宁市出实招为176个社区减负,全市社区承担的各类事项由536项减少至目前的96项。“减负的最终目的在于‘增效’,通过破除形式主义,让惠民政策真正惠民,让社区工作人员更好地服务职工群众。”西宁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明确要求坚决杜绝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为基层松绑减负,让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因此,西宁市动真格为社区减负,为社区工作实实在在“松绑”,使社区工作人员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到为广大居民群众办实事上来,是在社区层面改进作风的题中之义。

  长期以来,社区居委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承担了大量的政府行政职能。居委会究竟有多少项工作,就连社区工作人员也说不清。真可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各级各政府部门有事都往社区居委会摊,设机构、搞活动,摊任务、提要求,以及总结评比表彰,还有日常工作需要社区盖章证明等,事无巨细,包罗万象。就这样,社区被摊派大量工作和任务,这并不能说明相关部门对社区工作有多重视,恰恰体现了一些政府部门的懒政思维,本该自己做的事全扔给了社区,并通过检查考核扮演起了监督者的角色。这种做法不仅增加了社区的工作负担,影响其日常工作,对这些政府部门自身的工作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事实上,为社区减负已经喊了好多年,各地也在积极探索,但大多收效甚微,甚至陷入越减负担越重的怪圈。社区减负难,究竟难在哪里?

  据分析,根本原因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基层包揽了大量的行政事务和社会管理事务。很多事务本来是要区分的,行政事务由政府做,市场事务需要企业来做,有些社会事务应交由社会来做,但在传统的行政方式下,这些是不区分的,最终都落实到最基层的社区。由此,导致在行政化的运作体制中,社区居委会实际上成了街道下属机构,社区减负往往都是无功而返。因此,社区减负,应该减掉由职能部门承担的事情。委托社区承接和办理的公益性、专业性、技术性服务等相关事项,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交由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承担。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居委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社区治理水平,上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中连城市的稳定和发展,下接基层群众的幸福指数,因此,让社区回归服务自治本位,既是当前推进社区“减负增效”题中之义,也是提升社区治理水平的关键。

  因此,持续为基层松绑减负须咬定青山不放松。为基层减负不能止于“基层减负年”,标准不降、力度不减,全面检视、靶向治疗,始终紧盯老问题和新表现,才能进一步把广大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总之,各地各部门持续为基层松绑减负,让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同时,从根本上深挖自身作风积弊,坚决防止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才能标本兼治,切实为基层松绑减负。

  (石子河)

编辑:童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