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决战脱贫攻坚尤须摒弃形式主义

2020/06/24  浏览量:     

  眼下,决战脱贫攻坚进入倒计时,某种程度上,已经不是纠结于方法对路不对路的时候,而是如何集中力量沿着前期的规划、部署和蓝图,一锤接着一锤敲的问题。

  然而基层调研,时至今日,仍然有调门高、表态好,行动少、落实差的形式主义现象存在,非但剩下的“硬骨头”难啃下,最后的“碉堡”难攻下,也让贫困群众心有怨言,觉得如此折腾下去,很有可能自己“被脱贫”“被小康”。具体说来,越是艰难越向前,当前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应力戒以下几种情形:

  扶贫单位应力戒扎堆、组团,搞“大糊弄”。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扶贫单位与贫困村、贫困村民群众结了对子,就应该时时处处考虑怎样为他们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使之稳中求进、行稳致远,可持续增收致富。然而反观一些扶贫单位的做法,不是今天打着“送温暖”“送清凉”的牌子,上车一大阵,下车一大群,进屋一大堆,让群众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就是借口调查研究,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虚晃一下子。诚然期间也许有少量物资投放,但更多则是拍照片、摄影像,以此作为自己与贫困村、贫困群众“手拉手、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凭证。

  扶贫工作队应力戒静不下心、沉不住气,满足于独处一隅享清福。与绝大多数扶贫工作队每天沾露水、踩泥巴、染灰尘,殚精竭虑、想方设法不同,少数扶贫工作队看到脱贫攻坚有起色,便开始出现厌战情绪、松懈心理、麻痹心态,有的甚至觉得此时还在这儿驻村已是多余。由此“身在曹营心在汉”,整天不是抱着手机混日子,就是电脑游戏一玩一整天。即便上级临时布置有任务,也是要么甘当“二传手”,要么成为“耳边风”,总之不愿付出,在岗位不在状态,甚至干了一点实事,也是牢骚满腹,觉得应该打道回府,不必再在这里受累赘、熬日子。

  脱贫材料、脱贫数据的准备、整理与记录,应力戒反反复复、人为地修饰,不是狗尾续貂,就是画蛇添足。有同志反映,先是纸质表格填过一遍填二遍,扶贫档案手册几乎一月一更新,为的就是上面检查组来临时,能够始终“保鲜”,能够让检查组给好评。有同志叫苦不迭,除了纸质材料、纸质表格,还有相关手机app也是一个接一个地要求下载,要求认认真真地填写。而填写的内容不过就是纸质内容的原文照抄照搬。更有甚者,明明这个月还没有结束,就要求提前撰写工作总结与分析材料。无疑,这样的“表格扶贫”“材料脱贫”既使贫困群众得不到半点实惠,还因为让党员干部腾不出身手来干实事,进而产生厌烦情绪、抵制心理,影响到下一阶段的履职尽责、创新创造。

  扶贫效果、脱贫成绩应力戒主观臆断、任性“算账”,力求一是一、二是二,不掺水分、不含杂技、不带个人心理诉求与愿望。有同志直言不讳,别看我们帮扶的村庄、村民已经脱贫,实际上是不折不扣的“被脱贫”。原来填写、录入到收入一栏的数据,基本上大都属于“大概有”“应该有”“估计会有”。换言之,现阶段如何、年底会怎样,纯粹来自脑子里的判断、主观上的臆想,至于贫困群众那里,则是蒙在鼓里,浑然不知内情。不能想象,届时一旦“交卷”铃声响起,交上去的答卷与群众实际感受相差太远,不仅群众不答应、不满意,也有可能使责任单位、责任领导也脱不了干系,更阻碍了乡村振兴的有序推进。

  总之,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质地与成色,事关亿万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协调、纵深推进。唯有各级党员干部励精图治、再接再厉,既有时不我待、争分夺秒的紧迫感,更有夙夜在公、孜孜以求的真抓实干,才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荆门市委党校 刘良军)

编辑:童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