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用就业扶贫托起贫困群众的信心和希望

2020/06/25  浏览量:     

  6月23日,在青海省共和县廿地乡廿地村藏族服饰加工产业扶贫车间内,工人史菊兰在缝制服饰。2018年起,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通过设立扶贫车间,带动当地农民就近就业。目前,共和县拥有8家扶贫车间,从业人员超过400人。扶贫车间成为当地农民就近就业的希望车间。

  目前,农村仍有一些困难群众,他们渴望脱贫致富,但缺乏过硬的技术,难以在城镇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同时,他们又大多是家庭里的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的情况让他们难以抽身。面对这样的现实,创新就业形式,吸引更多的农民工就近就业,成为了各地就业扶贫的关键。就此来看,青海省共和县通过创办扶贫车间,用简单的技能、灵活的时间和可观的收入吸引群众主动就业,让群众尝到甜头的同时,也改变了以往“等、靠、要”的思想观念,这无疑抓住了贫困人口致富的牛鼻子。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实现比较充分和高质量的就业,让广大劳动者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既能够促进群众增收和保障基本生活,也可以发挥人的创造能力,实现自身价值追求。进一步看,贫困群众的就业,关系到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建设和社会进步。送钱送物式的帮助虽能解贫困群众一时之急,但缺乏长远帮扶的作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对贫困群众进行帮扶的最好方式,就是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有了职业就有了较稳定的收入,这样才有利于帮助贫困群众彻底改善贫穷的生活状况。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脱贫攻坚工作讲的是政治、体现的是大局、反映的是党性,是“没有条件可讲,没有后路可退,必须完成,必须打好的”实仗、硬仗。同样,就业和再就业对群众来说是天大的事。唯有解决了就业问题,民生改善才会更有底气,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才能更有动力。而解决就业问题,不能拖、不能靠、不能等,需要沉下心来“撸起袖子加油干”。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让贫困的人有尊严地脱离贫困,有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我们就在共同富裕的路上迈出一大步。目前,“扶贫车间”就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扶贫举措。这种方式把过去简单的送钱送牛羊到家变成现在的送工作到家门口,实实在在地激发了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发挥“小车间”的大作用。

  通过建好扶贫车间,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为脱贫提供源动力,通过就业培训,为更多贫困人口找到就业出路来助力脱贫,用更好更多的“授人以渔”的“造血”扶贫模式,来推进精准扶贫。特别是要发挥出扶贫车间的作用,扶起贫困群众的信心和希望,让他们有尊严地生活,有希望地奋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帮扶困难群众就业,各级政府理应要多些责任担当,要千方百计解决好贫困群众增收和就业问题,把就业扶贫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抓紧抓好抓实,提高困难群众收入,让群众的日子一天一天地红火起来。

    (沈峰)

编辑:童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