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让学子带着“乡土”上大学

2020/07/13  浏览量:     

  走遍全球各地,却不知家乡风土人情,这可能是当下许多国人尤其是部分名人的真实写照。

  这也难怪,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美,许多生长在县城以下尤其是穷乡僻壤的孩子,从小立志读书,就是为跳出“农门”、走出家乡。所以从懂事开始,他们就苦读上进,很少有时间对生养自己的家乡作足够的了解。住在县城及以上城市的孩子,有的可能直到上大学,连农村的嫡系亲戚家都没走全。所以,现在不少孩子说起自己的家乡,除了出生地名称、住家周围、读过书的学校和部分靠近的亲戚外,其余基本不清楚,对他们那个村、那个乡镇、那个县都是相当模糊的。一旦他们考上遥远的大学后,读书、就业、立业和成家等,就可能与生养自己的家乡越来越远,从而乡土的概念更是越来越模糊了。

  本来,乡土知识应属中小学校本教育的范畴,但由于升学考试不考乡土,好多地方又没有现成的乡土教材和读本,所以一直没有开设乡土课程,甚至连一次讲座都没开过,进而导致许多孩子乡土知识一片空白,“虽是家乡人,不知家乡事”。如苏北里下河地区走出来的孩子,很多就不知道何为“里河”、何为“下河”,更不了解历史上“范公堤”“串场河”的故事和苏北沿海“废灶兴垦”的艰辛历史。

  我们中华文化是地方文化的有机融合体,共性中蕴含着个性,丰富多彩。为了给国家和民族整体文化增加贡献份额,各地都应对青少年加强乡土知识、乡土文化的教育,应编制比较系统全面的乡土教育宣传读本,应尽力为中小学生开设乡土课程和组织乡土游学活动,应持续广泛开展乡土知识的融媒体宣传,应逐步建立健全乡愁展览馆和开设乡土旅游专线,从而使青少年成长为乡土特色的种子、乡土文化的使者。

  爱国主义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而爱祖国首先应从爱家乡开始。对家乡的地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乡土知识有足够的了解,又是爱家乡、感恩家乡的基础。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对自己家乡韶山乃至对整个湖南乡土的深厚感情,不仅体现在将“湘江水”“橘子洲”“九嶷山”等乡土地名运用于自己的诗词之中,而且更体现在老人家对待人民群众的感情之中。周恩来同志亲自审批的新中国第一大水利工程方案,就是与淮安直接有关的苏北灌溉总渠,因为他从小就深知家乡乃到整个苏皖北部人民频繁遭受水旱灾害的痛苦。我们一定要将老一辈革命家知乡土、爱家乡、爱祖国的传统与作风传承下去,让一代又一代青少年从了解乡土、热爱家乡开始,不断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光大。

  走向未来、走向远方,但我们一定要记住自己出处和自己的根!今年的高考已经结束,又有很多学子即将离开生养他们近二十年的家乡奔赴远方了,好多人是要迁“户口”,从此成了“外乡人”了。有必要趁大学报到前的这段时间,给他们补一些乡土地理、乡土历史、乡土人文,让他们带着家乡基因、家乡个性、家乡特色、家乡素质,带着家乡自豪感,带着实现家乡2035年、2049年建设目标的使命感去上大学闯世界。

  (王健)

编辑:童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