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建设新农村莫刮建楼风

2011/08/02  浏览量:   作者:胡昌方  

    眼下,新农村建设犹如一股涌动的春潮。对此,人们喜在眉头笑在心: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终于有了盼头。然而欣喜之余,似乎又生出点忧虑:中国有些人老是爱“刮风”,弄得不好,一些地方很可能又会出现新的“浮夸风”、“弄虚作假风”、以及“高指标”、“快速度”、“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等等。

    应该说,这种忧虑,绝非祀人忧天。最近,一些地方的领导在建设新农村中,急于推广典型、选定模式,把少数村庄建起楼房别墅,简单地认定为“生动范例”,把拆迁农户旧房面积的多少、新建农户楼房套数的多少,作为衡量“新农村建设”这项工作快慢、好坏的重要标准,似乎“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那一片片、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楼房。于是,不少地方只见村民住房、道路铺设等硬件的改善,不见乡村文明、和谐平安等软件的氛围。对此,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曾在一次会议上指出:“农民的居住条件要体现农业特色、农村特色,要方便农民生产、生活。”他说:“我看到一些地方建了十几层或者二十几层的高楼,农民坐电梯上下楼,拿着镰刀、锄头,很不方便。”这位副主任的讲话,具体实在,很有指导意义。还应该看到,急于集中建造“楼房小区”,还大大地加重了农民兄弟的经济负担。不久前,一封寄到《中国老区建设》杂志社的群众来信说,在他们那里,乡村领导正在筹建农民楼房,每套十几万元。虽然村里统筹了一部分资金,可每个农户还要出资5-8万元。目前农民年人均收入只有3000多元,怎么能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于是,不少农民不得不到处借债,成了数万元的“负翁”。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的老百姓已被过去曾出现过的“大干快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上”、“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左的做法吓怕了。那种“假、大、空”的苦头,国人早已吃够了,我们再也不能去干那些自欺欺人的蠢事了。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决不可盲目从事,一就而就。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要切实按照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自觉走科学发展之路。鉴于有些乡村出现的问题,当前尤应强调:建设新农村,谨防“单打一”,莫刮“建楼风”。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