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激励性扶贫为贫困户造血

2020/07/25  浏览量:     

  福建省龙岩市,既是老区苏区,又是全省脱贫攻坚主战场,贫困人口占到全省的四分之一。如何激发贫困户的致富动力,实现长效脱贫?近年来,龙岩市在脱贫攻坚战中积极探索“激励性扶贫”机制:扶贫项目实行竞争上岗,通过“田野考核”全过程监管,调动贫困户的主动性;激励已脱贫户帮扶未脱贫户,传授技术经验;没能竞争上项目的贫困户,用其他方式帮扶;实在无法自主脱贫的,政府兜底,最终实现“一个也不能少”的目标。

  自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一部分贫困群众通过政策扶持和辛勤劳动走上了脱贫奔小康之路,但也有一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脱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方面扶贫资金利用率不高,贫困户脱贫动力缺乏,另一方面扶贫资金花了不少,效果却不明显,让不少扶贫干部伤透了脑筋。为此龙岩市试点开展了“激励性扶贫”新机制,扶贫项目竞争上岗,激发贫困户自我造血能力。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从“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变,实践出了一条“扶贫先扶志”的新路子。

  “激励性扶贫”所以值得称道,首先是政府通过激励政策,改变了“一头热一头冷”“等靠要”等现象,变“干部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进而激发贫困户干起来的自觉性。同时,建立的考核、奖励和淘汰办法,能够极大地鼓舞贫困群众争先向上的志气和脱贫致富的信心,起到了“扶志”的效果。其次是引导了资金投向。扶贫资金不搞平均摊发,只有“干才能享受政策扶持,多干、干好就能多得”。激励性扶贫统筹使用扶贫资金,改变了“普惠式”的资金扶持,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扶勤不扶懒”营造了良好脱贫攻坚社会氛围。再是发挥了长效作用。在激励性扶贫开展的过程中,由于特别注重引导贫困群众边做边学、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做到“授人予渔”,使他们不因扶持政策的改变而返贫,从而让扶贫工作发挥了长效作用。

  众所周知,贫困户致贫原因各有不同,脱贫攻坚中就要创新方式方法,给贫困户“画像”。对不同类型的贫困户运用不同的工作方法,对习惯于“等靠要”、不想尽快脱贫、有钱就想挥霍的贫困户,要避免送钱送物,把工作重心放在促进转变思想意识上。激励性扶贫由送钱送物转变成送政策、送环境、送项目、保收益,帮扶者不包办,贫困户从要我脱贫变成我要脱贫,增强自身主动性积极性,形成脱贫攻坚的良好氛围。落实国家《“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其中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内生动力至关重要。在这方面,龙岩市“激励性扶贫”的做法,无疑为我省各地扶贫攻坚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思路。

  收官之年、决胜之时,目标接近完成、成就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脱贫工作艰苦卓绝,经历战“疫”大考,如何防止因疫致贫或返贫,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又成为一张新的答卷。关键时刻更要“响鼓重锤”。扶贫不是慈善救济,而是要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因此,最终实现脱贫致富“一个也不能少”的目标,要充分发挥激励性扶贫作用,在更大范围内实施激励性扶贫,让更多贫困户参与进来,不仅必要而且可行,要让贫困对象树立脱贫信心,激发内生动力,通过劳动改变命运,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脱贫致富梦。

  (程 辉)

编辑:徐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