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苏中老区海安人民的精神特质

2020/08/13  浏览量:     

  江苏省海安市是全国1599个革命老区县(市)之一。海安因青墩遗址的发掘而历史凝重;海安因播撒红色的种子而星火燎原;海安因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而聚力向心;海安因七战七捷的丰碑而英名远扬。捧读《海安市革命老区发展史》,眼前浮现的是海安老区人民站起来的斗争史、富起来的创业史和强起来的筑梦史。海安,我为您英雄的人民讴歌;海安,我为您辉煌的历史点赞;海安,我为您美好的未来祝愿!海安之所以在人民革命战争年代,对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巨大的贡献;海安之所以能在解放后的70余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40多年取得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gdp超千亿,跻身全国工业百强县(市)第26名,靠的是什么?笔者掩卷思考,答案渐渐清晰:是海安老区人民的精神特质,谱写了一曲曲奋斗之歌。受限于笔者的阅历和水平,不能穷尽列举海安老区人民的精神特质。现仅就四个方面的精神特质进行粗浅的解读。

  海安老区人民的精神特质之一——爱党爱国的情怀

  上世纪一二十年代,海安地域以封建农业经济为主体,土地高度集中在地主阶级手里,军阀政府与地主豪绅沆瀣一气,对人民滥施淫威,巧取豪夺。“农民头上三把刀,租子重、利息高、苛捐杂税多如毛”。这首民谣就是当时海安农民的真实写照。

  1926年春夏,共产党人沈毅到雅周、营溪一带开展革命活动。1927年春,在营溪的一所私塾学堂里,墙上挂着一面用红黄纸做成的中国共产党党旗,举行新党员王文元、谈明勇、陈应如入党宣誓,同时成立中共营溪支部,王庆生担任支部书记。其后,雅周、迮庄、虬湖、贲家巷、南莫等地建立党的支部。党的组织一经建立,即向民众宣传马列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其“建立农民委员会”“乡村一切权力归农民委员会”的口号,喊出了广大民众的心声,革命的烽火席卷海安地区。

  红色的种子一经播撒,星星之火必成燎原之势。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江苏省民政长、安微省巡按使、江苏省省长兼督军等职的海安民主人士韩国钧,力促苏北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韩国钧赏识陈毅元帅的才识,盛赞陈毅有“管(仲)乐(毅)之才”,并手书“天心已厌玄黄血,人事难评黑白棋”赠陈毅。陈毅元帅亦回诗一首:“山河破碎思前事,抗日合作看精诚,丈夫一怒安天下,横马越刀取东瀛”。当时的抗日民主政权以韩国钧的字号命名为“紫石县”,足见新四军对韩国钧的敬重。

  解放战争时期的1946年7月至8月,在海安及周边地区,一个半月的时间内,新四军连续作战7次,均获胜利,歼敌5.3万余人,取得了驰名中外的“七战七捷”的伟大胜利。

  提到海安老区的解放战争,必须要讲一讲水乡女英雄高凤英。高凤英出生在一个贫苦渔民家庭,历经苦难。家乡解放后,她带领群众到地主恶霸家搞清算。不久,高凤英被群众选为双堡乡妇女主任。1946年5月,高凤英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8月至11月,高凤英多次在战斗中立功。1947年1月14日,在高家垛激战中,高凤英腿部中弹,无法突围,最后落入敌人手中。敌人严刑拷打,百般折磨,得不到一句口供。1月15日中午,在高家垛南边的空地上,高凤英以顽强的毅力支撑着累累伤痕的身躯,傲然屹立,敌人向她连开数枪,年仅22岁的高凤英壮烈牺牲。同年3月,延安《解放日报》在纪念“三八”妇女节的社论中号召:“我们要学习苏中的高凤英和晋绥刘胡兰的光辉范例,领导广大妇女和敌人作誓死不屈的斗争”。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高凤英被民政部公布为建立新中国作出贡献的600名全国英烈模范人物之一。

  高凤英虽是女儿身,却是伟丈夫。她是海安人民心中的一座丰碑,她是海安大地最鲜艳、永不褪色的那一抺红。

  海安老区人民从大革命时期,就听党话,跟党走。他们跟着共产党翻身得解放;他们跟着共产党致富奔小康;他们跟着共产党强国兴中华。历史的进程让海安老区人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跟着共产党,才能从胜利走向胜利。

  关于爱国,有人讲:太空洞,不知从哪里爱起。其实,爱国应从爱家乡开始。离开了家园,家园就是故乡;离开祖国,祖国就是故土。无论什么时候,海安儿女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始终不变。

  笔者是一名教育工作者。2015年春节,笔者教过的八六届学生聚会,近百人到场,其中不泛各行各业的能人标兵。笔者告诉他们:希望你们记住乡愁,记住海安。出则思念故土;入则反哺乡梓;达则兼济天下。

  海安老区人民的精神特质之二——拼搏进取的精神

  海安老区从解放前的一穷二白,发展到今天经济总量跃居苏中前列,靠的是老区人民拼搏进取的精神。

  笔者老家是原行政区划的李庄乡李舍村。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真穷、农民真苦。一个劳动日收入基本上在1角到1角8分,很少有2角及以上的。笔者叔父和哥哥是当地的篾匠,会编竹篮子,渐渐地左邻右舍都跟着学会了编竹篮子。当时,竹篮子在农家的用场可大了,打猪草、牛草用它,洗菜用它,上街下田都要用到它。因为它的用途广,李舍人看到了商机,就用自行车将竹篮子运到远处贩卖。无需协商,自然形成分工,大部分人在家编竹篮,少数人上门收购运送到远方贩卖。生产队的十几户人家,几乎家家编竹篮。一个编竹篮高手,从早上5点起床,编到晚上10点左右休息,其间几乎不休息,饥了咬山芋,渴了喝山芋茶,一天大约能编5只篮子。一只竹篮子的竹子成本大约4角,贩卖人上门收购大约8角一只,可以算出一个编竹篮高手一天最高可赚2元,这可是了不起的收入。

  再说贩卖竹篮子的,那吃的苦就大了。他们一般贩卖到东台、大丰一带,最远的贩卖到盐城。他们每个人都用自行车驮上60-80只篮子,竹篮子在车后面叠起来有2米多高,前面自行车横杠上压40斤左右的泥袋以保持自行车行驶的平稳。遇到大顶风,骑不上前,只好在路边找个草垛避风休息,等风小了再上路。数九寒冬贩卖竹篮子,那真是一个苦啊!渴了,他们就拧下自行车的铃盖,到河边破冰舀水喝……

  每每想起儿时家乡那些拼搏进取的乡亲,笔者都不禁流下动情的泪水。

  上世纪八十年代,笔者分配到胡集初中任教师。每次骑车回家,走在328国道上,遇到一群群骑着永久52、凤凰42载重自行车驮着上百只草公鸡的流动车队。看着这支日夜不停的流动车队,从心灵深处流淌出四句话:一条328,车轮滚滚流;一群好骑手,日夜不停留;一声雄鸡叫,希望在前头。这就是上世纪被称为“海安现象”的“百万雄鸡下江南”。

  海安老区人民勤劳、淳朴、拼搏、进取。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商品经济大潮中,海安数万人的供销大军,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海安建筑10万铁军铸就辉煌……中国茧丝绸之乡、中国禽蛋之乡、中国河豚之乡等等荣誉,都是老区人民拼搏进取的结果。再看今天的海安:高楼林立,经济腾飞,开发区、高新区、滨海新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风生水起的海安正迈向现代化的明天!

  海安老区人民的精神特质之三——崇文重教的风尚

  海安素有崇文重教的传统,在《海安市革命老区发展史》中都有阐述。笔者这里主要讲三所学校。

  第一所学校是明道小学,它是海安市历史最悠久的学校。据校园出土的碑文记载,明道小学由程旭先生捐田约800亩创办于1775年(清乾隆四十年),学校的前身是蓉塘义学。学校创始人程旭先生说过:人生而天定,无法抉择,然皆应开蒙以达明道,明道以求福祉。

  第二所学校是王家楼小学。由开明绅士王骥襄捐资兴办于清朝末年。王骥襄亲自为学校撰写办学宗旨:性本慈善,家族造其端,由亲及疏,迨无止境;适者生存,教养为之主,前作后逑,靡有穷期。守己在能勤能俭能谦,待人在以和以诚以厚;明体则有智有仁有勇,达用则立功立德立言。首任校长朱南金为学校题写的楹联是:历几许艰辛成此校,收将来荣誉在诸生。

  第三所学校是通学桥学校。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是:因学校而建桥,取桥名“通学桥”。因桥名而定校名“通学桥学校”,且解释为:通南北儿童,学中西文化。

  从这三所学校皆可窥见海安人民崇文重教之民风。

  再说说解放后,特别是恢复高考制度后的海安教育。这是一段笔者亲身经历的历史。

  刚刚恢复高考制度的1977年底,李庄公社准备对李庄中学的三个高二班和李舍、蔡陆各一个高二班进行统考,由李庄中学命题。统考的结果是:笔者作为李舍小学的高二学生,居然获得全李庄高二统考第一名,喜报张贴在李庄公社大礼堂门前。

  1978年3月,笔者老师刘光明先生,出了一题“争上游的人”作为高考作文模拟题进行演训。结果,笔者的作文被当作范文在多班范读。记得当时主要是写了自己如何获得李庄高二统考第一名的做法,列了三个标题:第一个是“比别人学习兴趣浓——愉快学习”,第二个是“比别人学习时间长——勤奋学习”,第三个是“比别人学习方法活——科学学习”。结尾时写道,当我获得李庄高二统考第一名的喜讯时,脸上流露出一丝自豪。忽然,我的耳边隐约响起了一段歌谣:山外青山流外流,英雄好汉争上游。争得上游莫骄傲,还有英雄在前头。78年的高考,笔者虽然没能考取中意的大学,但是,这首“争上游”的歌谣却是海安千万学子奋斗高考的号角。

  此后的四十多年里,海安考走了十几万的大学生。有奥林匹克金牌得主王庆根、卢立,有高考状元王溯舸、汪天一等,海安教育成为海安人民的烫金名片。一本《海安人才录》,从另一个方面记录了海安老区人的拼搏发展史,是“读书改变命运”的最好诠释。

  海安教育以海中为代表的高考高分段人数、本一上线率一直居全省之首。海安教育在自身辉煌的同时,其支教足迹遍布云南、贵州、青海、新疆等地,尤其是海安云南宁蒗支教群体获国务院“民族团结进步奖”。

  海安老区人民精神特质之四——包容向善的美德

  海安的行政区划范围在历史上分别隶属于西边的姜堰、北边的东台和南边的如皋。这样一个由三大块合并起来的行政区域,居然能互帮互助、包容和谐,这与老区人民包容向善的美德是分不开的。

  老区人民深知: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同为海安人,只有同心协力,才能富民强市。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特大洪水,海安河南地区的人民群众,牺牲自己的家园,保住河北高产良田的丰收。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改制下岗潮,海安近万人的下岗职工,他们不等不靠,自谋出路,为政府排忧解难。进入新世纪,工业发展、城镇扩容、旧城改造等,拆迁的范围不断扩大,广大拆迁户虽故土难离,但顾全大局,支持了海安经济的发展。

  海安是全国普法先进县(市),海安的“社会矛盾大调解”机制成效显著,“倾听民声,尊重民意”已成为当政者的自觉行动。

  海安老区人民包容向善、求同存异之品是对内对外加强合作的基础。从招引市外民资到外商直接投资;从杨浦工业区入驻海安到中意产业园的建设,都是合作双赢的点睛之作。

  创业的大潮中,我们需要寻找弄潮的精英,同样在精神的世界里,我们更需要树立道德的标杆。

  海安老区人民的仁厚善良也可圈可点。走进海安慈善文化广场,那一串串闪光的名字和一组组醒目的数字让人震撼,这是温暖的力量!再看中国好人榜中的海安人:蒋浩、杨广泽、马小平、赵顺秋等,他们是新时代的道德标杆!

  合上《海安市革命老区发展史》,笔者心潮久久不能平静。记得在扬州大学进修时,与恩师赵杰的一段对话。他问笔者:“大海啊,你为什么这么蓝?”笔者回答:“因为大海拥抱蓝天。”他又问:“大海啊,你为什么这么咸?”笔者惊讶无语。他又追问:“大海啊,你为什么这么汹涌澎湃?”笔者更无语。最后,老师说,大海为什么这么咸?是因为洒下了打渔人的滴滴汗水。大海为什么汹涌澎湃?是因为看海人的心潮在激荡!精神的境界、勤劳的本色、创业的激情,这不正是海安老区人民的三原底色吗?

  走在新时代的“筑梦”路上,我们将进一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系列活动,聚力同心,把海安老区建设得更加美好!最后,以笔者刚创作的《海安老区新民谣》结束全文:

 

  苏中老区海安人,

  创建全国文明城。

  践行核心价值观,

  永葆江山万代红。

 

  富民强国中国梦,

  人民当家主人翁。

  识文明礼知廉耻,

  人和事谐国运通。

 

  追求自由不妄为,

  生而平等无尊卑。

  公平正义众人举,

  依法治国顺民心。

 

  爱国精神代代传,

  敬业爱岗筑梦忙。

  惟诚立信是良训,

  人间友善大中华。

  (海安市老促会海安街道分会 王时明)

编辑:童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