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传承红色基因 创新乡村发展

2020/08/15  浏览量:     

  根据江苏省海安市老区开发促进会、市扶贫开发协会统一部署,角斜村两委认真开展了“四学四争”学用红色期刊系列活动,组织学习了《中国老区建设》《江苏老区》《大江南北》《铁军》四种红色期刊。通过认真阅读,细细品味,其中的一些重点报道和先进典型,深深打动了笔者、教育了笔者、鼓舞了笔者。

  笔者作为一名青年“村官”,出身于角斜,从小到大受到“角斜红旗民兵团”革命传统教育和熏陶,18岁入伍,5年部队革命大熔炉锤炼,退役后到角斜村工作。在红色基因影响下,笔者决心不忘初心、牢记史命,向先进人物学习,爱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争当创新农村发展的开拓者。

  一是实现现代农业产业化。目前,角斜村本地农业发展方式仍比较粗放,传统农业基本还是靠天吃饭。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发展现代农业产业,走现代农业产业化之路。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还要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不断完善农业的基础科研、应用科研及推广体系,不断提高科技对增产的贡献率,从而提高农业产品产量、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生产技术科学化。

  二是实现生产经营信息化。其一,现代农业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源支持。科学技术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但是,光有这一点还远远不行。现代农业产业除了要具有较高的产量以外,还要形成产业经济。这一切,都离不开信息资源支持。其二,现代农业产业化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支撑。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现代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互联网+”带动传统农业升级,对农业商品的销售方式带来了突破性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的步伐。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方面的进一步运用,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的产业链模式将是农业现代化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其三,数字农业是未来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数字农业以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自动监控等高新技术为基础,力求节约资源,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均衡,以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这是农业信息化的必由之路,将有利于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三是实现乡村治理法治化。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在乡村治理法治化上狠下功夫。一方面,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推进村务公开,发挥社会各类人才、新乡贤等群体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村法治思想建设,提高村民法治认识水平,特别要提高农民的法律保护意识,教育农民牢固树立学法、懂法、爱法、护法、用法的思想观念,增强个体法治意识,厚植法治文化,奠定坚实的农民法律保护基础。

  四是实现人才开发多样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是第一要素,必须有一支忠诚可靠、担当负责的干部队伍作为保障。基层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发挥好的重要力量。为壮大村级“领头雁”的“雁阵”,培养扶持更多乡村振兴带头人。要积极鼓励、吸纳社会各界有志于乡村振兴的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实践,为他们搭建干事创业施展才华的舞台,并建立相应的遴选发现、使用机制,为优秀乡村基层干部队伍开辟广阔的社会渠道。比如,建立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社会志愿者等遴选晋升制度,使之成为充实基层干部队伍的一个重要渠道;构建不拘一格的选贤任能工作机制,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和干部保障机制。

  五是实现乡风建设文明化。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证和体现。必须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用文明之风滋养美丽乡村。需要注意的是,文明乡风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氛围,必须在营造文明乡风的浓厚氛围上下大力气。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调动起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向上的热情,凝聚起新时代农民群众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强大力量,还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国农民吃苦耐劳、勤劳善良等优良传统,进而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此外,充分挖掘并发挥当地优秀乡土文化,创造新型的乡村文明风尚。要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于农村工作之中,坚持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乡村自治组织和文明骨干分子的积极性,形成乡村文明建设合力。

  时代呼唤奋发作为,事业要求负重前行。让我们进一步凝心聚力、锐意进取,为振兴乡村发展争作贡献。

  (江苏省海安市角斜村 袁小华)

编辑:童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