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苍溪县革命老区的历史贡献为百年党史添光彩

2021/05/07  浏览量:     

  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一百年艰辛而辉煌的历程,百年之中,苍溪老区人民在党的指引下,艰苦奋斗,克难攻坚,奋力前行,勇争一流,为党所领导的革命解放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苍溪革命老区发展史,是我党百年奋斗史的一个缩影和印证,是一个具体真切的组成部分。在三年编写《苍溪革命老区发展史》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到,苍溪革命老区所做出的牺牲和贡献,在赢得荣誉和自豪的同时,也为党的奋斗史、发展史增添了一抹闪亮的光彩。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一)建立发展党组织,领导劳苦大众闹革命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第二年,1922年6月,苍溪三川人舒辉暲就加入了由周恩来领导的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秋,在成都高等师范读书的苍溪陵江镇人李蕴璞,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苍溪乃至整个广元地区的第一位中共党员。

  1929年夏天,在“保宁联中”读书的苍溪人张人权、何芗加入党组织,并与发展他俩入党的马步旭组建了“保宁联中”党支部。

  1929年寒假,张人权回到家乡,在新观乡陈家沟发展张宗华、张宗世、张益德入党,于1930年1月成立中共陈家沟支部。回到雍河乡土仑坪的何芗,发展杨良彦、杨良芝、杨良成入党,于1930年1月建立了中共土仑坪支部,这两个支部是在苍溪土地上最早建立的中共地下党组织。

  从此时起,苍溪的地下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到1933年6月中旬,红军进入苍溪时,已有中共地下党员205名,成立了中共城厢、三川寺、三堆石、四蛮寨4个区委,共有支部17个。

  这些党组织建立起来以后,发动群众,组织农民暴动,先后组织了苟英寨、三堆石、老观乡(当时属于苍溪辖地)、四蛮寨和城厢农民暴动,建立了苟英寨、三堆石、老观乡、四蛮寨游击队,与国民党反动军队、四川军阀和国民政府地方民团展开了游击战。

  从1932年冬到1933年夏,苍溪游击队武装力量发展到2000余人,拥有500多支枪,三堆石、四蛮寨、苟英寨和当时属于苍溪管辖的老观、石滩口连成一片,控制了北至雍河、南至下五里子的广大地区,建立了三堆石、铺山垭、四蛮寨、云峰、五里等苏维埃政权。通过开展武装斗争,捣毁破坏旧政权机关及其军事设施,沉重打击土豪劣绅的反动气焰,牵制国民党军阀围攻红军和川陕苏区的部分武装力量,有力配合了红军解放苍溪和扩大根据地的斗争。同时,经过党组织的教育和革命斗争实践锻炼,培养造就了一批优秀干部和骨干人才,这都为以后红军进入苍溪建立和巩固革命根据地、扩大红军队伍、打败反动派的围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建立各级苏维埃 发展巩固根据地

  1933年6月15日,红四方面军从南江、旺苍、巴中分四路进入苍溪,游击队和广大游击区的群众热烈欢迎、积极支持、主动配合红军作战,只用了不到两个月时间,红军就解放了苍溪大部分地区。8月,为了组织“三大战役”(“仪(陇)南(部)战役”“营(山)渠(县)战役”“宣(汉)达(县)战役”),红军紧缩阵地,大部撤出苍溪。只有少数部队和地方游击队坚守在已解放的地区,开展土地革命,与反动武装周旋,反击还乡团的进攻,保护苏维埃政权和人民群众。

  在三次进攻战役中,红军歼敌近万人,缴获了一大批军火和物资,重创了刘存厚、杨森等军阀,把田颂尧部赶到了嘉陵江以西。红军取得三次进攻战役胜利以后,为扩大红军队伍,发展巩固苏区,以红30军为主,右有红29军,左有红9军,再次部署进军苍溪,新观、永宁、五龙、白鹤、伏公、柏垭、小浙、鸳溪、唤马、石门等地相继得到解放。至此,苍溪除嘉陵江以西地区的其余大部分地区被赤化(有了党组织,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赤区发展到东至王渡,西到伏公二道坎,直抵苍溪县城。人民倍受鼓舞,革命热情空前高涨。此时,红四方面军已由旺苍木门会议前的2个军共5个师不到3万人,发展到5个军,约8万人,建立了23个县1个市苏维埃政权,根据地面积扩大到4万多平方公里,人口达500多万,面积仅次于中央苏区,人口则居各苏区之首,红四方面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进入鼎盛时期。

  苍溪县自红军1933年6月中旬入苍后,7月,成立了中共川陕省苍溪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从红军进入苍溪前至1935年4月,全县共建立了14个区、95个乡、539个村苏维埃政权,成为川陕革命根据地在全县范围内普遍建立苏维埃政权的7个整县之一,被誉为“老苏区”、一类革命老区。

  在川陕省委和苏维埃政府领导下,苍溪县、区、乡苏维埃政府做了许多工作,概括起来主要有11件大事:宣传群众,扩红参军;打倒土豪,平分土地;发展党员,层层建党;建立政权,工农当家;发动妇女,组织群团;戒绝鸦片,增进健康;动员春耕,发展经济;拥军优属,组织代耕;筹集物资,支援前线;清剿土匪,维护治安;建立地方武装,保卫红色根据地。苍溪人民在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斗争中,做出了突出成绩,1934年12月,川陕省第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苍溪被评为“模范县”。

(三)为有牺牲多壮志 铁血丹心铸共和

  1933年10月,蒋介石任命刘湘为四川剿匪总司令,纠集20万人,发动了旨在消灭川陕苏区和红四方面军的“六路围攻”。1934年9月,为了彻底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六路围攻”,在红四方面军徐向前总指挥、李先念政委(红30军政委)等的指挥下,在苍溪黄猫垭,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人民群众积极支前,军民同仇敌忾,从战斗打响到结束,只用了21个小时,就歼敌两个多旅(孙震部的曾启戎3旅、胡开荣4旅及第5旅的一部分)共1.5万余人。黄猫垭歼灭战是红军在四川境内歼敌最多的一次经典战例。

  1935年3月28日,红四方面军在苍溪县城东南近郊塔山湾强渡嘉陵江,十万大军挥师西进,所向披靡,开启西进北上长征之路,有力策应了中央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历经24天,解放9座县城,歼敌1.2万余人的强渡嘉陵江战役,开创了我军渡江作战的历史。

  当时苍溪全县仅28.93万人口,参加红军达3万多人,支前群众达12万余众。父子齐上阵,兄弟同入伍,转战苍山,纵横秦巴,血沃桑梓山山垂青史;强渡嘉陵,挥戈长征,抗击贼寇处处埋忠骨。至新中国成立时,苍溪籍红军将士幸存者不足六分之一,先烈们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族的解放,牺牲了他们宝贵的生命。

  下边这些数据,可以更具体地表明苍溪革命老区在土地革命时期所做出的巨大牺牲与贡献。

  据不完全统计,红军在苍期间,苍溪人民共捐送粮食664万斤、肥猪230多头、衣被鞋帽57万件、木船300多只。给红军部队送水、送饭、送弹药、抬担架、修工事的苍溪百姓达12万余众。

  红四方面军在四川进行的数百次战斗中,发生在苍溪土地上的就有百余场。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歼敌最多的“三大进攻战役”(三个战役、在两个半月时间内分别歼敌近3000——仪南、3000余人——宣达、4000余人——营渠)共歼敌万余人;万源保卫战(20多天)歼敌万余人;黄猫垭歼灭战,1934年9月14日午后3点打响,到15日中午胜利结束,歼敌1.5万;强渡嘉陵江战役,1935年3月28日至4月21日,共24天,解放9座县城,歼敌1.2万余人。歼敌上万人的单个战役、战斗共三个,就有2个发生在和发起于苍溪(1个在苍溪县黄猫乡,1个从苍溪塔山湾、鸳溪口、涧溪口开始的强渡嘉陵江战役)。强渡嘉陵江战役牵制了对中央红军围追堵截的敌军,有力策应了中央红军的长征,迈出了中央电令红四方面军“西进北上”的第一步,因此苍溪县又是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

  苍溪黄猫垭还是前国家主席李先念的骨灰撒放地。为什么李先念主席要嘱咐家人在他去世后把他的骨灰撒在黄猫垭?那是因为当年他才25岁就任红30军政委,并且与徐向前总指挥一起指挥了著名的黄猫垭歼灭战,这是他记忆最深刻、年轻时参与指挥取得最辉煌战绩的一次战斗。

  红四方面军在苍溪强渡嘉陵江长征出发前,部队发展到8万多人,加上随军撤离的地方武装、苏维埃干部和家属,当时号称10万大军,其中参加红军的苍溪籍战士就达3万多人,占红四方面军部队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还多。

  苍溪牺牲的有名有姓有记录的革命烈士近7000人(其中以红军为主,约占98%),被国民党反动派和还乡团杀害的红军伤员、红军和游击队家属、苏维埃干部和家属以及革命群众共计多达2.5万人。

  从红军中成长为共和国将军的在整个广元老区有10位,其中苍溪有8位(任荣、吴忠、李开湘、杨大易、樊学文、赵承丰、李明、伍国仲);成长为中共中央委员的5人(罗青长、苏毅然、任荣、杨大易、李泽民--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军)、候补中央委员1人(吴忠),全部都是苍溪人。

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一)抗日救国献热血

  “七七事变”发生后,为了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党中央从延安派罗世文、邹风平、廖志高、韩文炳、王子模(又名相才)、余岱生、彭世荣等到四川恢复和发展党组织,王子模、韩文炳分配到苍溪,两人分头联络和发展党员,首先恢复了三堆石、罐儿山、圆包梁、大平梁、麻梁坪、元包垭、玉六乡、歧坪、白庙等党组织。从1938年1月到1939年3月,共发展党员672人,建立党支部131个、区委11个,据中共南方局重庆资料室有关资料显示,苍溪还建立了2个完整的县委,“是南方局党史上独一无二的县”。

  1938年春,苍溪县成立抗敌后援会。组织青少年学生、教师、社会青年,采用多种文化、文艺形式,广泛开展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极支援抗日救国战争的宣传。

  苍溪人民群众踊跃捐款捐物支援抗战,留下了感人的谢寡妇卖田捐款为抗战,感动书生投笔从戎、感动收藏爱好者和社会知名人士义卖藏品、古董捐款救国的故事;全县群众捐款购买一架军用飞机,支援前线将士抗击日寇的故事;东溪镇宋江边李家渡河坝救援美国空军抗日援华大队飞行员亨利·霍桑的故事;宋水中学建立中共南方局抗战时期秘密联络点的故事。

  更值得我们铭记的是,抗战开始时,苍溪在国共两党军队中编列抗战部队的已有万余人,抗战开始后,从1938年至1945年,苍溪又有8600人参军奔赴抗日前线。在这约两万人的苍溪籍抗战官兵中,据不完全统计,仅担任八路军、新四军排以上干部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就有28人。其中,职务最高的如时任山东滨海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毛主席为他改名的安(问卜)征夫、八路军385旅教导员孙泽文等。

(二)迎接翻身求解放

  抗战期间,苍溪的地下党组织就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严重破坏,他们大肆搜捕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内战爆发后,反动派的气焰更加嚣张,苍溪地下党组织的活动也更加艰难和隐秘。到1948年,随着川东、川北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苍溪党组织也逐渐恢复和秘密发展,在已经恢复和发展双河区委(当时属阆中)双河支部,永宁支部之后,又恢复和发展了寨山乡中心村潮泥沟支部。这些新恢复的支部与保存下来的党组织一起,在县委带领下,联络进步人士,采取多种方式,团结群众、孤立敌人,积极迎接苍溪解放。

  苍溪籍红军战士、原八路军129师358旅759团干部邹楚,1940年,因在百团大战中负伤回到家乡苍溪,与地下组织取得联系,于1947至1949年在歧坪、白庙一带发动地方武装,建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先遣司令部”一个团的编制,发动群众,维持地方秩序,配合解放军解放川北的战斗。

  中共地下党组织联络进步人士,筹备成立了“苍溪县紧急治安维持会”,组织宣传《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政纲》;配合解放军,消灭了国民党重庆卫戍司令部特务廖永庆和阆中警察中队黄定远,在阆中双河乡伍家山建立的“反共救国军”。

  经过中共地下党组织精心策划,苍溪地下党组织派出杨伯刚,联络邹德涵(黄剑夫在江津中学读书时的数学老师),策反了国民党164师,师长黄剑夫命令在阆中、苍溪、南部的所属部队起义投诚,接受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83师的改编。

  苍溪县的中共地下党组织还充分利用解放军节节胜利,将解放苍溪的舆论优势,积极开展建立新政权的筹备工作,在川北人民解放委员会代表的指导协助下,于1949年12月30日,筹备成立了“苍溪县人民解放委员会”,迎接了苍溪的解放,积极协助完成了苍溪县人民政府于1950年1月18日宣告成立的筹建和交接工作。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一)抗美援朝保家国

  1951年1月12日,苍溪县城3000多人举行游行示威,反对美帝侵略朝鲜;4月16日,成立苍溪县抗美援朝分会;城乡普遍开展“和平签名”运动,签名人数达25.92万人。全县人民积极响应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发出的“捐款15亿(旧版人民币),购买‘苍溪号战斗机’一架,支援中国人志愿军”的口号,到10月25日,实际捐款(含金银实物折款)16.83亿元。

  抗美援朝前三年征招志愿军,苍溪人民共送出1813名优秀儿女参加中国人志愿军,此期间,已在解放军部队服役的1700多名苍溪儿女被编入志愿军入朝参战。奔赴抗美援朝战场的苍溪籍将士达3500多人。其中就有老红军李开湘、任荣、杨大易、吴忠、樊学文、李明,有著名战斗英雄邓仕钧(老红军、革命烈士)、罗光前,还有后来成长为中共中央委员的李泽民。在这3500多人中,有341人荣立战功,其中特、一等功3人,二等功8人;英勇牺牲的烈士210人,250多人负伤致残。

(二)艰苦奋斗多奉献

  新中国成立后,苍溪老区人民在县委、县人民政府领导下,万众一心,艰苦奋斗,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除自己基本生活需要外,积极支持国家建设。1953年,上交统购余粮1053.74万公斤;1955年,交统购粮2414.5万公斤;三年困难时期,苍溪人民勒紧裤带,以瓜果、野菜、树叶等和一个月仅有的15至19斤口粮度日,却调出储备粮1.48亿公斤,支援大城市和重灾区。到“文化大革命”期间,每年调出“口粮”“前运粮”“支灾粮”等约2500万公斤。1976年至1985年,每年调出粮食3000多万公斤。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中,苍溪共计调出粮食13.97亿公斤,有力地支持了包括北京在内的城市粮食供应和国家建设。

  建国初期,苍溪还以丰富的森林、竹、藤等资源,为国家建设做贡献,1950年至1960年,省、南充地区和县木材公司的伐木队,在苍溪砍伐和运出的木材约500多万立方米;向河南、河北、山西、甘肃等地调运竹席、竹椅、竹筐、藤条编织品120多万件。苍溪还曾连续十几年每年外销10万余张畜、兽毛皮;1952-1969,平均每年调出桐油100万公斤;1972-1975,出口中药材42.49吨;1970-1977,出口白蜡1.8万公斤;1981-1990,出口生丝493.87吨,出口麻袋705.57万条;1985年,调出干海椒1.75万公斤;1985-1986,出口红黄麻,价值103.38万元;1985-1990,调出芋角17.2万公斤;至1990年,调出猪鬃48.57万公斤、肠衣202万根。有力支持了国家工业发展和外贸出口。

(三)排难创新争一流

  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苍溪老区人民把战争年代艰苦奋斗、不胜不休的革命精神,发展为“排难创新、勇争一流”的苍溪人精神。建国初期,党号召人口相对稀少的农村接收人口稠密农村和城市移民;60年代,党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苍溪人民都积极响应,为党和国家排忧解难。1957-1963年,苍溪共接收和安置移民和受灾农民8800余户,40000余人,是省内安置移民最多的县;1964-1978年,苍溪共接收和安置上山下乡知识青年10112人,又是省内安置知青人数最多的县。毛主席号召“发展生产,保障供给”,苍溪人民奋力夺得全省“一业为主,全面发展红旗县”(1965年);毛主席号召“农业学大寨”,苍溪人民修水修路造良田,粮食生产“跨纲要”,三年建成大寨县(1975年)。国家加大“三线建设”实施力度,苍溪人民发扬老区光荣传统,1965-1967年,向西南铁路局、丹巴云母矿、渡口(攀枝花)市输送轮换工、合同工、砖瓦建筑工等11000余人,这些苍溪人为了国家大战略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智慧,有的还成了科技精英、高级干部、英烈楷模。1969年,中央决定修建大西南战备路——襄渝铁路,苍溪组建了5058人的民兵团参加襄渝铁路大会战,圆满完成了所承担的工程施工任务,得到指挥部的表彰和驻地群众的热情赞扬。参加会战的民兵中,因公牺牲14人,伤残51人,苍溪老区人民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继续贡献出了鲜血与生命。

四、改革开放四十年

  1976年10月,我党粉碎了“四人帮”;1978年,我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苍溪老区人民响应党的号召,为了摆脱贫困、发展经济、实现小康、走向富裕,弘扬老区精神,继续奋力拼搏,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振奋的经验和奇迹。

(一)突破瓶颈求发展 招商回引强工业

  为了首先解除交通瓶颈对苍溪发展的制约,改革开放之初,县委、县政府就提出了“要致富,先修路”和“抓交通促流通”的响亮口号,1978-1987年,先后连通了白鹤-雍河48公里主干线,县城-龙山96公里主干线,建成东河东溪大桥,连通了苍旺公路89.9公里省道。“三年纪红”期间的1992年,县委八届二次会议通过了“建成一桥三线,改造腹地三环,狠抓上等升级,联网接通邻县”的交通总体方案,并将其列入“纪红”工程,开始实施,1995年5·1节,苍溪嘉陵江上第一座大桥落成通车,连通了苍-剑-绵国省主干线;同时,交通大会战在全县打响,接下来20多年苍溪的交通建设年年上台阶,打通关节,形成路网,县内实现村村通、路面硬化黑色化;2007年,苍溪第一条一级公路——苍溪至阆中交界处公路建成;2012年广南高速通车,苍溪有了高速路;嘉陵江上的红军渡大桥、杜里大桥先后竣工;2016年底,由苍溪参与发起和争取的兰渝铁路建成通车,苍溪结束了没有火车的历史,而且一步跨入高铁时代。已经开工的绵万高速、正待开工的绵南高速和已经完成规划的西成客专一旦建成,苍溪交通将更加畅通无阻。

  工业经济落后是苍溪过去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突破这一瓶颈的勇敢探索起于上个世纪60、70年代,留在苍溪人记忆中的农机厂、农具厂、氮肥厂、磷肥厂、两河电站就是证明;到了80、90年代,苍溪又借着大办乡镇企业的风潮,干起了罐头厂、丝绸厂、麻纺厂、毛纺厂、地毯厂、苎麻厂、制药厂等等,还有相当部分产品成为知名品牌,在国际贸易中赢得了市场。然而受到市场经济发展的冲击和体制、机制、管理水平的制约,苍溪还是没能冲破工业发展瓶颈。近年来,苍溪终于看到了二三产业加快发展的势头,而这个势头的出现,是因为一直坚持不懈地招商引资,因为大力度地鼓励返乡创业,因为大面积发展起来的个私、股份制企业,还因为遭遇“51.2”地震后,苍溪得到国家支持灾后重建和对口帮扶。现在苍溪的工业,既有工业集中发展园区的一大批规上企业,又有大唐、中石油、中石化这些跻身世界500强的大集团助力,工业经济正在出现突破性发展势头。

(二)勤奋探寻致富路 建设美丽新家园

  几十年致力于农业大县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苍溪人民凭着敢为人先、勤奋实干的精神,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就。还在计划经济时期,苍溪雪梨就走向了全国,走上了世界博览会,并获得“沙梨之冠”、国际金奖的美誉;庭院经济作为苍溪品牌,成为全国有名的发展农村经济先进经验;苍溪还先后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大县、生猪养殖百强县、红心猕猴桃中国第一县、猕猴桃绿色食品认证和原产地保护;由庭院经济发展为“六个一加三配套”的山区小康农村建设模式、庭园经济模式先后被推荐到全国;返乡创业的罗洪带动一批人,把曾经田地荒芜少人烟的黄猫垭镇,变成了今天全国瞩目的桃花园;全县已有曾经外出打工成为大大小小企业老板的近万人返乡创业,带回了400多亿元的资金,投放在苍溪土地上;苍溪创造的农村养老保险和农业保险经验、农产品生产的供给侧结构改革经验、产业精准扶贫经验等提高了苍溪老区知名度;2019年,全国产业扶贫现场会在苍溪设现场分会场,胡春华副总理亲自到苍溪考察;经国家验收,苍溪提前一年取得了决战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阔别家乡几十年的苍溪人,无不惊叹家乡农村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有一组两年前的数据,全县已建成省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四好村”83个、市级263个、县级549个。运山镇还获得了联合国全球人居环境论坛“全球特色小镇范例奖”。

  为了改变穷困面貌,苍溪老区以“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理念,创国重、省重、职重等教育品牌育人才;老区群众在1980--2009年间,仅为送子女上学,全县就有7.9万多个家庭付出了共101亿元供养费,户平12.7万元,可当期的年收入户平只有1万多元。而培养出来的苍溪籍大学生95%都留在了外地为国家建设出力做贡献。1988--2009年间,苍溪外出的农民工为打工所在地共创造了GDP632亿元和剩余劳动财富465.95亿元。这样的贡献和付出不可谓不大!(这也正是我县老促会在2010年提出“国家应建立人力资源输出补偿机制的建议”的原因。)

(三)优势资源深挖掘 老区振兴添动力

  曾经被认为资源贫乏的苍溪,如今可以响亮地喊出凭借优势资源实现振兴发展的口号。不甘落后的苍溪人最早盯上的是水利资源,挑塘背堰修水库,钻山刨沟挖水渠,溪沟水流不白流,发电、磨面为我用。苍溪人凭借执着和坚毅,取得了水利建设先进县、高产农田建设先进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先进县等荣誉。全县人民出资出力,硬是在那没有任何机械代劳、一天只能挣几毛钱的年代,建成了石门、月儿坝、硬头河等6座小小型水电站,马蹄滩、两河口2座小型水电站;不间断地努力争取了几十年,终于建成了嘉陵江上最大的亭子口水利枢纽工程。

  进入21世纪才探明的元坝、九龙山、龙岗西三大天然气气田就在苍溪的地下。到2019年,全县布井138口,已探明储量5000亿立方,跻身全国4个5000亿立方以上储量气田之一,还有可能成为内陆海相气田储量之最;围绕天然气,在苍溪已建了各类集输、高压外输管道90条,总长近800公里;规划10.8平方公里的天然气综合利用工业园区已入住多家规上企业;年处理40亿立方米的元坝天然气净化厂,2014年已建成投产;年处理5亿立方米的九龙山气田集输工程又已建成;苍溪城乡天然气用户已占总人口的约一半。天然气资源在推动苍溪经济发展的同时,增添了人们生活的便捷性和幸福感。

  苍溪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底蕴和资源禀赋深厚。古汉昌遗址青山观、道教祖师张道陵悟道升天遗址云台观、融佛教和唐宋文化的古渡口临江寺、抗元重要军事要地遗址大获城、清代书法宝库寻乐书岩;还有被列为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川北灯戏、唤马剪纸、石门山歌、火烧独角兽等等;红色文化遗址、文物就更是数不胜数,只说县、区、乡、村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遗址,红30军连以上至军部驻地、红29军和31军连以上至团的驻地遗址,战斗遗址,这些遗址保留下来的就有100多处;还有30多处烈士就义地、陵墓;1000余副(处)红军石刻标语和大量文物(数量还在不断增加)。近年来,围绕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正在给苍溪带来新的发展产业和机遇。

  习总书记曾经指出,没有老区人民做出的牺牲和贡献,就不可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就不会有今天的社会主义事业。作为革命老区人,我们深深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不会有老区人民的今天。因此,我们要永远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在纪念党的百年华诞中,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把老区精神发扬好。牢记党的初心使命,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中,继续做出更大贡献,为革命老区增添新的荣耀!

  (李云飞)

编辑:白雨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