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农家书屋成摆设 皆因决策想当然

2012/04/12  浏览量:   作者:张剑虹  

  2011年12月9日《中国新闻网》报道,河南省18个地级市中有14个市的部分农家书屋图书借阅率较低。修武县郇封镇大文案村,2011年1至5月全村仅有6人次借书登记;开封市273个农家书屋,自建成以来平均借阅低于50人次;滑县有5个农家书屋怕图书损坏,概不外借。

  农家书屋成摆设,有一定的普遍性。国家本来是想为农民办好事、做实事,没想到,好事成了烦心事,实事成了“形象工程”。

  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是决策想当然。现在的农村,青壮年、有点文化的人,基本上都外出打工去了。村子里大都是老弱病残,有读书兴趣的并不多。加上一些农家书屋的藏书与农村的生产、生活关联性不强,农民无法借到想借的书,于是造成农家书屋门前冷落。

  还有一个原因是重建设轻管理。一些地区对建农家书屋非常积极,但对建起来之后怎样管理?怎样发挥其最大作用?却很少有人认真考虑。笔者曾探访几个农家书屋,有的是找一间空房子,临时挂个牌子,有的是放在人去楼空的学校里,有的干脆就放在村干部的家中,大多时间是“铁将军”把门。更有甚者,个别单位把建农家书屋当做套取国家补贴的鱼饵,用少数的书屋加上虚假的表册欺瞒上级。只要把国家的资金骗到手就万事大吉了。

  希望有关部门深入基层认真调研,把农家书屋这件好事真正办好。t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