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老区精神激励我前行

2021/09/06  浏览量:     

  时序相迫,岁月更替,不觉已退休五个年头。清闲了,就时常思念故乡,故乡那缓缓流淌的涑水、白云悠悠的蓝天、生机勃发的稼禾,莫不入梦。但最使我难以忘怀、刻骨铭心的是烽火岁月中故乡热土上那些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志士英烈。我仰望他们看过的那片星空,我踏着他们战斗过的涑原大地,虽已转换了时空,他们留在风中摇曳的那抹鲜红,他们留在世间不朽的老区精神,却永远浸润着我的心田,激励我成长,激励我奋斗,激励我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我的故乡东开张村是一个革命老区村,地处山西省永济市东北部。西临的西开张村,是永济第一个共产党员李荣的入党地,是永济第一个党支部----虞临永支部的诞生地;东临的普乐头村,有我党在汾南的重要联络站---陈家红色联络站;西北相望的宋家卓村,是中共临晋支部的所在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故乡成为虞临永党组织和中共永芮虞解联合县委的重要活动区域,河东党组织早期负责人嘉康杰和当地共产党员李荣、张子英、于保安、陈鸣玺等革命先辈都曾在此工作和战斗过。在这些共产党员的影响、宣传和教育下,日军侵占永济后,东开张村民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活动,村民胡永福较早走上革命道路,由嘉康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家乡成立了中条山抗日游击队,他手持双枪,胆略过人,截车队,袭炮楼,毙敌酋,除汉奸,威震敌胆,名传中条山下黄河两岸,那时有歌谣流传甚广:“胡麻子使双枪,日寇汉奸心发慌,心发慌想革除,可惜就是捉不住。”他大无畏的民族气节和砥柱中流的党员形象,引起日军的极端仇视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巨大恐慌,胡宗南驻杨振邦部代表密令保安团团长吴辰理将其枪杀于五姓湖滩,一代枭雄,壮烈殉国。新中国成立前夕,东开张又走出我父亲余世超和徐宽福、余胜英、徐信义、温俊英、徐恭良等多名青年才俊,按照党中央、毛主席“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战略部署,随军南下四川、西康,作为革命战争年代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各项建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涑水吟长歌,条山竖丰碑,烽火岁月中故乡先辈们演绎了不朽的英雄传奇,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1957年3月出生在四川九龙县,6岁随母亲回到故乡---革命老区村东开张村,在这块红色热土上读书、成长。在学生时代,每年的清明节都由学校组织,集体到胡永福烈士墓地扫墓,聆听长辈讲述胡永福的抗日英雄传奇故事和先辈们的报国之举、家国情怀,幼小的心灵即开始接受红色浸润,赓续红色基因,更烙下了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记。故乡人民用鲜血与生命铸就的“爱党信党、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不屈不挠、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顽强斗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态度;鱼水情深、生死相依的光荣传统”伟大老区精神,很早就成为我人生的精神支撑和前行动力,始终在激励和鼓舞我不断校正人生坐标,走出了一条充满正能量人生之路,完成了由普通一员到共产党员的人生蜕变。

  说到我的入党,记忆的闸门即刻从雪域高原打开。记得那是1972年10月,内地还是秋高气爽、瓜果飘香的季节,而西藏高原却已进入大雪纷飞、冰天雪地的世界。我,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带着故乡人民的嘱托,踏着父辈的足迹,一路经晋陕甘川四省,翻越阴雨绵绵二郎山,“二呀么二郎山,高呀么高万丈”唱的就是这,越过终年积雪主峰高6168米的雀儿山,故有“爬上雀儿山,鞭子打着天”之说,跨过水流湍急大渡河、气势磅礴金沙江、跌宕起伏澜沧江、汹涌澎湃怒江,穿过曲折蜿蜒达玛拉山,驶过水草丰美邦达草原,经过近20多天、2500余公里的长途跋涉来到西藏洛隆县。这里海拔3700多米,空气稀薄,环境恶劣,交通不便……。

  就这样在这片陌生而神奇的土地上,我,一个革命老区的后代,开启了我人生的起点。之所以来到这偏僻的一隅,当然与我的老父亲密切相关,他既是一名南下干部,也是一名老党员,更是一名老西藏。1959年西藏发生武装叛乱,奉党组织之命由四川进藏参加平叛,后被选派到洛隆县任县委组织部部长,从此与西藏结下了不解之缘,把毕生奉献给了西藏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是一种老西藏的精神,正是在他的熏陶和影响下,在老区精神的激励鞭策下,我在西藏一呆就是十七年,将人生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这片热土。以至于后来我也担任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兼劳动人事局长,藏族干部戏谑道:这才是真正的“子承父业”,一句玩笑的话语,承载了两代人多少的西藏情结和老区人民的家国情怀。正如一首藏歌歌词写得那样:年轻的生命,伴随着风霜,默默地奉献在最高的地方。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由此开始全党的拨乱反正。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端正了全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成为新的历史时期的开端。岁月的流逝总能冲淡一些记忆,但有的事却始终难以忘怀,愈加历久弥新,那就是我怎样在父辈的教诲和老区人民的希冀中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8月,我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党的队伍中一员,这一年正好22岁,22岁的年龄对于革命战争年代的同志来说,有的早已驰骋疆场,为民族的解放事业浴血奋战,有的指挥千军万马,收复祖国的大好河山,有的则为了心中的坚定信仰献出年轻的生命。而和平年代的22岁多少显得有些稚嫩或者不谙世事。这时我虽然入了党,但对党的认识还停留在浅知阶段,对党的宗旨、性质、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缺乏足够而清晰的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党组织的培养、党的知识的厚实和对老区精神的体悟,逐渐由感性到理性、由模糊到明晰。42年间,老区人民的殷切嘱咐、党组织谆谆教诲,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正如习总书记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百年辉煌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党,一定能在新的征程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革命理想高于天,默默奉献续春秋。忘记红色精神,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而离开实际工作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在我们党百年历史中,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坚定信仰,为的就是崇高理想。1989年自己从西藏回到故乡永济,根据组织安排到永济党史研究室工作,多年来自己在老区精神的激励下,依靠心中的信仰和理想,在在清贫清苦的党史战线辛勤耕耘,笔耕不辍,甘守清贫为路石,留取丹心报党恩。相继编撰完成了《中国共产党永济历史纪事》《中国共产党永济市组织史资料(第二卷)》《中国共产党永济市(县)历次党代会资料汇编》《中国共产党永济历史(第一卷)》《永济历史人物》《南下岁月》《张士岗烈士传略》等13部约350余万字的党史专著及人物传记;拍摄了纪录片《热血河山》——永济人民抗日斗争纪实。

  自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一些成绩,得益于党的培养与教育,得益于老区精神的浸润与与激励,党和人民也给予自己充分肯定和诸多荣誉。多年来,先后被中共运城市委、山西省人民政府人口普查领导组、中共山西省委、省委办公厅、省委组织部、省史志院、省委党校评为优秀党员、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记一等功,2009年被中央党史研究室评为2007—2008年度全国党史部门先进工作者,单位曾被中共山西省委、省委办公厅表彰为先进单位、先进集体。这些荣誉的获得,倾注了党的关怀、厚爱与信任,更有故乡红色氛围的赓续熏陶。

  我庆幸,我是老区人民的后代,自幼便接到受红色文化的浸润;我自豪,老区精神激励我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不息、贡献出了绵薄之力。

  (中共永济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  余高原)

编辑: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