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老区精神的提炼、内涵与弘扬

2021/11/09  浏览量:     

  编者按:2021年10月26日,山东省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在济南组织“学习弘扬老区精神”的专题党课教育,邀请高等教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原一级巡视员、山东省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韩延明同志以《老区精神的提炼、内涵与弘扬》为题,给大家作了一场生动精彩的党课辅导报告,反响强烈,现刊发以供学习参考。

  在礼序乾坤、乐和天地的建党百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高屋建瓴、提振人心的重要讲话,第一次鲜明提出并深刻阐释了具有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的伟大建党精神,并科学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这个时代概念,要求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他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在这个伟大的精神谱系中,不仅蕴藏着共产党人“从哪里来”的精神密码,而且竖起了共产党人“到哪里去”的精神路标,是共产党人精神力量和人格力量的具体彰显,是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国道路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据此,2021年9月,中共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认定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我们的“老区精神”赫然在列。这既是我们党对革命老区和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重大牺牲和巨大贡献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新时代新征程继续传承弘扬老区精神的伟大意义和时代价值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积极发挥全国各级老促会职能作用、扎实做好老区工作、从老区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投入乡村振兴、推动老区高质量发展的有利契机。

  2021年9月30日,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发布了《关于深入学习宣传践行“老区精神”的意见》,提出了三个“充分认清”的具体要求:一是充分认清“老区精神”进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大意义,深入学习领会党中央的重大决策和老区精神的深刻内涵,迅速掀起学习“老区精神”的热潮;二是充分认清老区宣传工作的地位作用,大力加强老区精神的宣传力度,进一步高扬老区精神的光辉旗帜;三是充分认清新时代老促会肩负的责任使命,奋发有为地践行老区精神,积极适应老区脱贫攻坚到乡村全面振兴内涵和外延的新特点、新标准、新要求。

  对我们山东而言,“老区精神”被列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意义更加重大,影响更为深远,因为我们山东是全国唯一以省域冠名的革命老区。山东老区的每一座山峰,都燃烧过革命战争的烈火;山东老区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革命烈士的鲜血;山东老区的每一个村庄,都回响着抗击侵略者的悲壮。老区精神永不老,弘扬老区精神正当其时、永不过时、时不我待。我们要深刻领悟老区精神的深邃内涵,拥抱从那历史深处穿透而来的精神之光,旗帜鲜明地继承老区精神、宣传老区精神,坚定不移地弘扬老区精神、践行老区精神,坚守老区这块信仰高地和精神家园,提振老区建设的主旋律和正能量。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对老区精神进行梳理和解读,一是“老区精神”的提出与确认,即什么是老区精神?老区精神是怎么来的?二是老区精神的内涵与体现,即老区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它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在哪些方面?三是老区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即老区精神在新时代有哪些价值?我们如何发扬光大?

  一、“老区精神”的提出与确认

  老区或革命老区,是“中国革命根据地”的简称,是特指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以及解放战争前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和游击区。土地革命时期,先后建立了井冈山、湘赣、中央苏区等17块革命根据地和游击区,分布于16个省的300多个县,总面积约20余万平方公里,成为中国革命继续向前推进的战略基地。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建立了陕甘宁、晋察冀、沂蒙山、晋冀鲁豫等18块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分布在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00多个县,成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中流砥柱。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1995年上报材料统计,全国有老区乡镇18995个,涉及1389个县(市、区、旗),占全国总县(市、旗、区)数48.5%;后逐步认定、增加,现涉及1599个县(旗、市、区),遍布全国大陆除新疆、青海、西藏以外的28个省、市、自治区。根据国务院的认定和统计,山东革命老区共有16个老区市、109个老区县市区;人口7034万,占全省总人口的67.93%;面积1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70%。

  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是共和国的摇篮。忠诚与信仰铸就的老区精神,是中国革命的历史丰碑,是社会主义大厦的基石,是“中国梦”的源头和起点,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伟大飞跃的实践沃壤和力量保障,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从革命根据地初创到新中国成立,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在老区点燃,中国革命的成功之路在老区开辟,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在老区孕育,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经验在老区积累。老区人民对党的认识最深、同党的联系最紧、与军队的感情最浓、对革命的贡献最大。正是因为有了革命老区,中国共产党才在腥风血雨中由小到大、从弱变强,在战火硝烟中奋然崛起、砥砺前行,最终成为领导人民夺取政权、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

  毛主席曾经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精神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一个民族的存续之根、一个国家的强盛之魂。精神还是一种品格修养和人生态度,是一种不甘平庸、不甘屈从、勇于超越、敢于创新的雄心壮志,是一种有底蕴、有情怀、有境界的文化传承。在革命老区孕育形成的老区精神,是一面鲜红的革命旗帜,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顺应了社会进步的时代潮流,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为我们铺就了一条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金光大道,具有穿越时空界限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感召力。老区精神的形成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革命浴血奋战、百折不挠、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不懈奋斗史和不怕牺牲史。

  虽然老区时期就在实际上产生并展现了老区精神,但当时并没有“老区精神”这个提法。新中国成立后,在相当长时期内老区精神都是以“革命传统”“革命精神”“革命作风”称谓,其内涵也多限于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爱党爱军等内容。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制定了支持老区发展的一些优惠政策和举措,但也没有明确提出“老区精神”这个概念。

  “老区精神”这一概念的提出,始于1989年,其内涵的提炼和形成,也经历了一个逐步明确、探索、完善的历史发展过程。1989年4月下旬,在福建省龙岩市召开了首次全国革命老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座谈会。这是由福建、江西、湖北、安徽、陕西五省联合发起召开的一次盛会,共有180多人参加。会议提出,要探索以“发扬革命传统与引进现代意识相结合”、以“开发老区经济与挖掘老区革命精神财富相结合”的革命老区精神文明建设途径。正是在这次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老区革命精神”这一概念。1989年12月,刚刚就任甘肃省庆阳地委书记的杨德儒同志,在深入各县调查研究,走访老党员、老红军、老干部,认真听取老区人民呼声的基础上,向地委提出了发挥老区政治优势,用老区精神武装全区人民的思想、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重建“陇东粮仓”的建议。如所周知,庆阳是甘肃省的革命老区,从1927年到1949年先后经历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西北革命根据地、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三个较大的历史时期。根据杨德儒书记的建议,经过广泛讨论、研究,庆阳地委提出并确定了“老区精神”的基本内容,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开拓创新的变革意识,艰苦奋斗的创业作风,面向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这是在全国首次提出“老区精神”的概念,并就其基本内涵作了初步总结。1990年6月、1991年7月、1992年9月、1993年10月,中国老促会接连在江西省井冈山市、陕西省延安市、湖北省红安县、安徽省金寨县召开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全国部分革命老区精神文明建设座谈会,进一步推动了革命老区精神文明建设热潮和有关“老区精神”的广泛传播,随后对老区精神内涵的理论探讨逐步增多,特别是中国老促会会刊《中国老区建设》杂志相对集中地刊载了探讨老区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科学发展、文化传承、价值观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推动跨越发展等一系列理论文章,认为老区精神是干好工作的精神动力,理想信念是老区精神的灵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老区的脱贫致富和老区精神的传承弘扬问题,为此曾多次发表讲话和指示。2012年12月,他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说:“我相信,有革命老区群众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有革命战争年代那样一股劲,在上级党组织和社会各方面帮助支持下,革命老区一定能够完成脱贫致富的历史任务,让革命前辈含笑九泉,让他们的革命理想得以实现。”此后,全国对革命老区和老区精神内涵的探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2014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呈送的《万人千县联合调研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加快革命老区开发建设步伐,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2016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着力推动老区特别是原中央苏区加快发展,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这是我们党的历史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对老区的特别关注,使革命老区和对老区精神的研究再次升温,成为一个热点政治术语,进一步促进了老区精神的提炼和完善。在此情况下,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老区宣传工作会议上,中国老促会集思广益,汇集上下意见,将老区精神概括为六句话,即“爱党信党、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不屈不挠、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顽强斗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态度;鱼水情深、生死相依的光荣传统”。2017年6月2日,中国老促会会长王健将军在井冈山召开的全国老区宣传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铭记革命历史 弘扬老区精神 奉献伟大事业》的主题报告,要求全国各级老促会进一步把发扬光大老区精神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热爱老区、服务老区、发展老区、致富老区。近期,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之际,“老区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隆重推出,这是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加快老区发展的巨大动力。

  二、老区精神的内涵与体现

  老区精神,是革命老区党政军民在共同创建、保卫和发展、建设革命老区的实践过程中逐步淬炼、铸就而成的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艰难险阻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培育和涵养的伟大精神,是充盈着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伟大精神,是泱泱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宝贵精神财富。其内涵与体现包括如下六个方面。

  (一)爱党信党、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

  这是老区精神的灵魂和本源,也是所有革命精神与崇高行为的出发点。理想如炬,信念如钢。萧华在《长征组歌》中写道:“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由理想信念凝聚而成的精神力量,是百折不挠和坚不可摧的。对党无限忠诚、无比热爱,对革命矢志不渝、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是老区人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不竭精神动力,体现了革命根据地党政军民那种不可分割的鱼水关系和血肉联系。

  众所周知,1927年,以蒋介石突然发动的上海“四一二”大屠杀为转折点,以汪精卫在武汉实行“七一五”“分共”、与蒋介石沆瀣一气为分水岭,国共第一次合作的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惨遭失败。之后,中国革命进入了艰苦卓绝、血雨腥风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10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老区人民坚信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和主张,踊跃参军参战、支援红军,从1928年4月朱毛会师井冈山时的10000多人、2000多条枪,到1931年9月发展到包括28个县境、拥有15座县城,总面积5万多平方千米,人口达250多万的全国最大的中央苏区。1931年11月,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举行,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并选出63人组成中央执行委员会,毛泽东任主席。我们亲切称呼了半个多世纪的毛主席,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再如陕甘宁边区。仅1938年5月至8月,经八路军西安办事处介绍赴延安的知识青年就达2288人。到1938年底,赴延安的知识分子达10万多人,可谓少长咸集、群贤毕至。当时在国统区流行一句话,叫“此路走不通,去找毛泽东”。据载,陕甘宁边区这个只有26个县、200万人口、20多万劳力的边区,1947年到1948年,就有2万多人参军、1万多人参加游击队。边区为部队提供公粮56.8万石(每石300斤)、军鞋30万双,到1949年支前民工200多万人次、担架6.7万副、牲口250万头次,缴送的公草,仅1948年就有3223万斤。毛泽东赞誉说:“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最进步的地方,这里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这里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神,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花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磨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其他十几个革命根据地也蓬勃发展,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培育了几十万红军和数以百万的地方革命武装。这都是得益于老区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坚定信仰。

  据参加过长征的吴先恩将军回忆,在翻越海拔5470米的大雪山——党岭山时,发现有许多冻僵了的先遣队红军的遗体被埋在雪中,其中有一位胳膊高高地伸在雪堆外面,拳头攥得紧紧的。路过的红军上前用力把手掰开,发现他握着的是一张党证和一块银元,党证上写着:“刘志海,中共正式党员,1933年入党”。刘志海同志临死前仍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并不忘向党组织交纳最后一次党费。这是多么崇高的信仰和坚定的信念啊!其实,这样的事例在我们沂蒙老区也有。比如,沂南县普通农民朱丰林1989年入党后,他决定把全家多年积攒的钱全部拿出来,一次交党费4000元。恰在这时,朱丰林老人病了,而且是重病缠身,他的妻子胡玉萍就想从刚凑齐的4000元党费中先拿出100元来给他治病,但朱丰林坚决不同意,他说:“我这病恐怕是治不好了,这是我第一次交党费,要是我能活到那个时候,就让我看一看中央的收据吧!”但是收据来了,朱丰林却已经去世了。他的老伴跑到火葬场,边哭边跪在地上说:“老朱啊,党中央的收据来了,你的愿望实现了,你就瞑目吧!”这就是沂蒙老区一位普通的农村党员对党的忠诚和信仰,感人至深。

  (二)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

  这是老区精神的核心,也是我们战胜一切敌人、克服一切困难的强大精神力量。老区人民为了革命、为了根据地建设,确实是舍生忘死、毁家纾难,前赴后继、无私奉献。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江西省兴国县,只有23万人,就有8万多人参加红军;赣南13个苏区县约240万人口中有青壮年50万,而先后参加红军的达33万余人,支前的达60余万人,牺牲的达20余万人;习总书记曾经视察过的安徽金寨,位于大别山腹地,是红四方面军、红25军的主要发源地,先后组建过11支主力红军队伍,战争年代有10万金寨儿女为国捐躯,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洪学智上将和皮定军等8位中将,以及50位少将共59位开国将军都是从这里奔赴杀敌战场。抗战时期的山西省武乡县,14万人口中有9万多人参加各种抗日救亡组织。据不完全统计,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即有15000多人,加上无名烈士达4万多人;沂蒙根据地420万人中有20万人参军参战,100多万人踊跃支前,10万人血洒疆场。据不完全统计,仅仅从1945年9月到1949年10月,山东就有1106万人次支前,使用146.8万辆大小车、76.5万头牲畜和43.3万副担架,将11亿斤粮食和大批军需物资运往前线,把20.4万名伤员运到后方。山东支前不局限于本省,还全程支援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作战。例如,在淮海战役中,山东解放区支前民工占40%,华东野战军92%的随军常备民工都是山东人。山东老区群众这种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永远值得我们崇敬。

  沂蒙老区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不仅体现在战争年代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沂蒙红嫂、沂蒙母亲、沂蒙六姐妹、陈毅担架队、三烈士之父刘永良等模范人物身上,这些在我们山东老促会拍摄的《红色根脉》中都有所体现,而且新中国成立之后老区人民这种无私奉献精神依然发挥得淋漓尽致。比如,20世纪50年代初,沂蒙人民为了完成国家“导沭整沂工程”中建设44座大中型水库的艰巨任务,有527个村庄、27万间房屋被拆迁,28万亩良田、5万亩山林被淹没,生活在库区的40多万农民舍弃了祖祖辈辈居住的家园搬上了贫瘠的荒山。在水库建设中,有44名热血男儿献出生命,有370人因伤致残,被称为“热血铸就的水利丰碑”。有人估算,若按一立方米为单位排起来,“导沭整沂工程”所完成的土石方可环绕地球一圈还多。为创作巨幅油画《当代新愚公》,著名国画家、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徐悲鸿先生曾抱病于1951年5月到临沂工地体验生活,写了如下题词:“模范同志们,你们英勇创造出来的纪录,可与我们在前方抗美援朝战士们英勇光辉的战功同垂不朽。”在20世纪60年代初三年困难时期,沂蒙人民吃糠咽菜,却向国家交售了12亿多斤粮食,比前三年还多交了2.5亿斤,并接纳了由政府统一组织来的鲁西北的6万多名灾民。其无私奉献精神,感人至深。

  为什么说老区人民的奉献精神是“无私”奉献精神?因为他们奉献之后不求回报,而且根本就没想过要回报。比如,新中国成立以后,沂蒙老区的红嫂们从命悬一线的战火硝烟中回到了贫穷、偏远、宁静的家园。她们没有张扬往事、没有居功自傲、没有借题发挥,而是务农如初、默默劳作。沂蒙老区3.1万名失去儿女的母亲,家里庄严肃穆地挂着烈属证,却没有一个向政府要过任何待遇;她们人人有功,却没有一个去追求那份留世的美名;她们手里还拿着当年的欠条,却没有一个去索取应得的回报;她们送出丈夫和儿女,自己却一直留在穷乡僻壤的山村,扛起铁锨锄头当起了普通农民,鲜为人知。可见,忠诚、信仰、担当、奉献,是老区精神之魂。由此我还想到了沂蒙老区一位多年隐姓埋名的“战斗英雄”,他就是临沂市临沭县的王保科同志。王保科1944年入党,新婚13天就奔赴抗日前线,一直到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结束,参加过数百次战斗,四次负重伤,七次立大功。他从部队回到家乡后,没有到当地政府部门登记注册、申请待遇,而是把军功章、荣誉证悄悄地压在箱底,扛起锄头当起了普通农民。30多年时间里,他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谁也不知道他那光荣的军队生涯和煊赫的军功。直到1986年开展整党运动,部队来人找他,当地政府才知道了这位特殊功臣。像他这样默默奉献的平民英雄,相信在沂蒙老区、在全国其他老区还有很多很多。

  (三)不屈不挠、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

  这是老区精神的支柱,也是党和人民的意志品质和英雄本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绝境重生、愈挫愈勇、百折不挠、玉汝于成的苦难辉煌史,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革命历史前进的车轮滚滚。井冈山根据地三次反“会剿”、中央苏区根据地五次反“围剿”、沂蒙根据地多次反“扫荡”、新四军三年游击战、八路军的“百团大战”,都充分体现了老区军民不屈不挠、敢于胜利的伟大精神。一个个视死如归的故事,让我们触摸到信仰最本真的质性;一位位铮铮铁骨的英烈,让我们领悟到忠诚最触动人心的力量。

  我到井冈山参观时,有三位烈士的英雄事迹令我泪流满面;第一位是被活活蒸死的县委书记刘真。作为井冈山开创时期的永新县委书记,刘真多次受到毛泽东高度赞扬。1928年8月,他被派往南昌参加党的会议,不料在归途中被永新保安队逮捕。江西省卫戍司令王钧出面劝降,被他厉声痛斥。敌人便惨无人道地对他施以各种酷刑,后来竟用民间熬樟脑油的大木蒸笼熏蒸他。刘真昂立蒸笼中,大义凛然,怒骂不绝,直至被敌人活活蒸死,时年27岁。第二位是用脚趾蘸血写下“革命成功万岁”的县委书记刘仁堪。1929年2月,中共莲花县委书记刘仁堪因叛徒告密而不幸被捕。敌人对他施以吊打、踩杠子、灌辣椒水、铁铲烙、割肉等各种酷刑,要他说出全县共产党组织和党员名单,以及红色独立团的枪支弹药,但他宁死不屈。5月2日行刑前,他怒斥敌匪、宣传革命道理、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罪行。气急败坏的敌人用匕首割掉了他的舌头。刘仁堪忍着剧痛,用脚尖蘸着自己口吐的鲜血,在地上写下了“革命成功万岁”六个大字,最后壮烈捐躯,时年34岁。第三位是被悬颅示众的“井冈女杰”伍若兰。1929年1月,红军干部、打枪百发百中的“双枪女侠”伍若兰随红四军主力下山、转战赣南时,因怀有身孕行动不便,腿部中弹,不幸被捕。当敌人知道她是朱德军长的妻子时,便押解赣州,电告蒋介石,妄图从她身上获取共产党和红军的重要情报。敌人对她软硬兼施、用尽酷刑,但她始终坚贞不屈。2月12日,敌人将伍若兰杀害于赣州卫府,并残忍地将她的头颅割下来,挂在赣州城楼示众多日。1962年3月4日,朱德委员长重上井冈山。这位76岁的老人,长时间抚摸着他和伍若兰当时用过的桌椅、床铺、水壶等,伫立良久,老泪纵横。他将一盆“井冈兰”带回北京。之后,他不仅养兰花,还写兰花,留下近40首有关咏兰花的诗词,守望永远,终生爱兰。

  这些以身殉国的井冈英雄,表现了革命老区党政军民视死如归、英勇不屈的铮铮铁骨。

  (四)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顽强斗志

  这是老区精神的基石,也是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自强不息,是我党的一贯优良传统,也是团结人民、战胜强敌的法宝。自从第一块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以来,中国共产党就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作为自己的工作作风和道德底色,这种精神在长征中可以说展现到了极致。记得在中小学时代,老师就经常教育我们:“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比比革命老前辈。”长征精神也属于老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在长征的艰难险阻中用理想、意志、行动和生命铸就的伟大精神,是党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现。美国1999年8月出版了一本书,叫《人类1000年》。书中遴选了从公元1000年至2000年人类历史进程中的100个重大发现和辉煌事件,中国只有3个入选:火药武器的发明、成吉思汗的帝国和工农红军的长征。

  我最近看了一些资料,痛彻心扉,有两个深切感受:一是长征确实是惨烈悲壮:长征这条红飘带,是数万红军的鲜血染成的。长征初期的突围(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与30万国民党军队激战5昼夜、突破第4道封锁线之后,中央红军由8.6万人锐减到3万人。仅湘江之战就损失38000人,而且主要是骨干作战部队。当时红军将士的鲜血染红了湘江。当地老百姓有一个说法,叫三年不喝湘江水,十年不吃湘江鱼。据聂荣臻元帅回忆,就连一向刚愎自用的博古(秦邦宪)也泪水不断,在行军路上一直拿着一支手枪在自己的脑袋上比划,被聂荣臻劝阻,可想而知当时的惨烈程度。长征途中,共经过11个省,翻过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越过大雪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牺牲的指挥员中仅师职干部就达80多人、营以上干部430余人。红军长驱25000里,平均每天行军约74里,平均每300米就有一人牺牲。有人写了这样两句诗:“寸土千滴红军血,一步一尊英雄躯。”在湘江战役中,红34师师长陈树湘率领全师与十几倍于己的敌人殊死激战四天五夜,最后因弹尽粮断、腹部受伤而被俘。躺在担架上的他宁死不屈,在被押解途中忍着剧痛手撕伤口,把肠子掏出来拧断,壮烈牺牲。无独有偶。1935年3月29日强渡嘉陵江时,女红军石磨玉的肚子被弹片划开,肠子掉了出来,她用手将肠子塞回腹部,裹紧衣服勒紧腰带继续划船,直到送战友冲上阵地才倒进江中,牺牲时年仅19岁。

  二是长征确实是艰苦卓绝。缺衣断粮,险象环生。部队在通过冰天雪地的云中山时,将军看到一位冻死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浑身是雪。将军问:怎么他的衣服这么单薄?御寒衣物为什么没有发给他?将军怒吼道:“快叫军需处长跑步上来!”一阵沉默后,终于有人小声说了一句:“这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怔怔地站立了足有一分钟,落下了大滴的泪珠。他缓缓地举起右手,向烈士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经考证,这位军需处长叫胡军(1889-1935),他在最寒冷的时候把棉衣让给了战友;这位将军便是红5军团总指挥董振堂(1895—1937),后任西路军第5军军长。在攻占甘肃高台县城后,被国民党马步芳部2万余人包围,激战9天9夜后壮烈牺牲,时年42岁。

  1975年10月,因患癌症已作过五次手术的周恩来总理,让人找来《长征组歌》的唱片,倾听着长征路上的豪迈旋律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时光。他为什么听?因为长征是一种极限人生,长征是对生命的物质能量和精神能量的一次伟大发现,红军那钢铁般的顽强斗志,为后人竖立了一个仰望生命巅峰的辉煌界碑。长征途中,一些自知无法活着走下去的红军,牺牲前都把自己的衣服全部脱下来放在一边,为的是让后面走来的红军能够穿上御寒。为了让大家吃上野菜,部分红军冒着生命危险提前试尝,有的腹泻不止,有的中毒身亡。

  革命根据地环境之艰苦、生存之艰难、战斗之残酷、牺牲之惨重,今天很难想象。但老区军民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延安时期,面对地瘠民贫的恶劣自然环境和敌人的围堵封锁,边区军民一手拿枪杆、一手拿锄头,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美国著名作家斯诺到延安访问,当他看到毛主席、朱老总等中共领导和普通士兵一样,住的是四面黄土的窑洞,吃的是土豆小米饭,穿的是打着补丁的粗布军装,大为震惊。他问毛主席:难道红军连几个领导人都养不起吗?毛泽东说:这叫艰苦奋斗,是我们共产党的本色。正是这种本色,成为斯诺眼中不可战胜的“东方魔力”。斯诺曾在其《西行漫记》中这样描述“抗大”:“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这种‘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只有这么一家。”毛泽东曾对学员诙谐地说:“你们是过着石器时代的生活,学习当代最先进的科学——马克思列宁主义。”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老区精神的突出特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无产阶级的政治本色。毛泽东主席身穿粗布补丁衣服作报告的照片,令人颇多感慨;朱德总司令也是“时人未识将军面,朴素浑如田舍翁”;周恩来睡在土炕上;彭德怀穿的背心是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林伯渠的耳朵上戴的是用线绳系着断了一条腿的眼镜。刘少奇在临沭县朱樊村时,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褂子和裂开了口子的布鞋,但他坚决不领新军装和鞋子。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朱瑞在莒南洙边村帮群众拉犁,一上午就把上衣磨烂了。回家后,他的妻子只好用床单连夜为他做了一个“褂子”,第二天穿着去开会。

  共产党人清正廉洁、艰苦朴素的作风,成为一种伟大的人格魅力。一次,毛泽东洗了棉裤,正围着被子斜躺在床上办公,延安留守兵团司令员萧劲光前来汇报工作,以为他病了,正要询问,毛泽东指指地下的火盆说,“棉裤洗了,还没烤干,起不了床,起来就要光屁股了!”萧劲光见此情景,“鼻子一酸,指示警卫员赶快到兵团领一床被子和一套棉衣”,但被毛泽东制止,他说:“我们共产党人绝不能搞特殊!”当时,为了打破敌人的封锁、渡过难关,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都开垦了小块荒地,种菜种粮。1940年5月底,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到延安访问,毛泽东家宴招待,用的是从老乡家借来的小方桌,因太旧,上面铺了几张报纸。菜是用自种的西红柿、豆角做的,唯一的荤菜是一小盆鸡汤。毛主席对陈嘉庚说:我是没钱买鸡的,这只鸡,是邻居老大娘听说我有远方的贵客要招待,特地送来的。陈嘉庚既惊讶又敬佩,他由衷地感叹:“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即使是到了西柏坡时期,我们党、我们老区依然是非常艰苦。众所周知,解放战争是波澜壮阔、摧枯拉朽的。但当时毛泽东是在一间土坯砌成的仅有16.3平方米的低矮民房里,在一张满是洞疤的长方形破旧条桌上,为前线起草了190多份文电,连续并交错指挥东北野战军、华北野战军、华东与中原野战军、华北军区部队成功地进行了大气磅礴、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154万余人,基本上摧毁了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周恩来风趣地说:我们这个农村指挥部一不发枪、二不发粮、三不发人,只靠天天发电报,就叫部队打胜仗。其中平津战役进行了64天,毛泽东发往前线指挥部的电报有89封,仅1948年12月11日一天内,他就给林彪、聂荣臻等人发了8封电报。

  凡是到过西柏坡纪念馆的人,无不为刘少奇存放文件和手稿的小木箱子、周恩来那洗得泛白的被褥、朱德那破旧的藤椅、任弼时那多年的扣箱式帆布衣箱、董必武用过的延安大生产时织的破损毛毯所感动,这就是我们党、我们老区的光荣传统。

  (五)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态度

  这是老区精神的精髓,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辟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必由之路和时代号角。面对近代以来的中国危局,不甘落后的中国人积极抗争,致力于民族复兴,并为此作出了种种努力。然而,体现这一努力的“农民造反的‘天国梦’、洋务派的‘自强梦’、维新派的‘改良梦’、革命派的‘共和梦’都不成功”。为什么?没有先进思想的指导,没有搞清楚中国的实际。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活的灵魂。求真务实是一种科学态度,开拓创新是一种思想品格。思想是时代之母,求真乃理论之源。有思想才有思路,有思路才有出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就是正确把握规律,理论联系实际,反对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讲实话、办实事、务实效,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井冈山时期,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延安时期,我们党审时度势,创造了以游击战、运动战为主的战略战术,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打击凶恶的日本侵略军。抗战初期,八路军仅4.6万余人,新四军仅1.03万人。到抗战胜利时,人民军队已发展到约132万人,民兵达260余万人,根据地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亿;抗战初期,山东抗日根据地有党员2000多人,抗战结束时达到20多万人,占全国党员总数的17%。西柏坡时期,我们党创造了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战略,发动了震惊世界的“三大战役”,夺取了全国的最后胜利。

  革命老区是实事求是的产物,也最崇尚求真务实。为了追求真理、培养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先进分子,毛泽东动员大家:“让我们来一个读书比赛”。由此在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掀起了四次成效卓著的大规模“攻书”活动:第一次是1936年5月到1937年8月,主要是研读哲学、著述哲学方面,其成果是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等的诞生,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第二次是1937年冬到1938年冬,主要是在军事学、战争论方面,其成果是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的诞生,解决了抗日战争的发展道路和战略战术问题;第三次是1938年秋到1940年冬,主要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方面,其成果是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的诞生,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历史性飞跃;第四次是1941年5月到1944年5月,主要是在党的建设方面,其成果是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的诞生,由此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建设的伟大工程。在延安窑洞微弱的灯光下,勤于读书、精于思考的毛主席写了许多光辉篇章。据统计,《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共收入159篇文章,其中122篇写于延安;《毛泽东文集》(一至八卷)共收入802篇文章,其中385篇写于延安;《毛泽东书信选集》共收入372封书信,其中142封写于延安。然而,当时的条件是极为艰苦的。据毛泽东的保卫参谋蒋泽民在他出版的《忆毛泽东在延安》一书中回忆:“延安地区没有电,夜晚毛泽东写文章时点两根蜡烛照明,烛光昏暗而又跳动,很影响视力,容易使眼睛疲劳。毛泽东写累了,就揉揉酸胀的双眼,再继续写,一夜之后,他的脸上沾了一层烟尘。”

  毛主席活到老、学到老,一生与书为伴,常常是手不释卷。据《毛泽东年谱》记载,毛泽东一生中最后一次读书是在1976年9月8日。他“在接受抢救,上下肢插着静脉输液导管、胸部安有心电监护导线、鼻孔插着鼻饲管的情况下,全天由工作人员托着文件或书阅看十一次,共二小时五十分钟。最后一次看文件是下午四时三十七分,看了约三十分钟。夜,处于弥留状态”。9月9日晨零时10分,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北京逝世,终年83岁。这距离他生前最后一次读书只有8个小时。他一生究竟读过多少书,无法计算。在他去世后,人们整理他的图书近10万册,大部分都被圈点过。秘书张玉凤曾形容晚年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是:嗜书如命,书以伴行,书以伴眠,甚至书以伴厕,直至生命最后一息。实践证明:什么时候丢了求真务实,我们就会走弯路、吃大亏;什么时候坚持开拓创新,我们就会柳暗花明,从胜利走向胜利。

  (六)鱼水情深、生死相依的光荣传统

  这是老区精神的根本,也是我们党的致胜法宝。历史证明,心系人民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正是由于党群鱼水情深、军民生死与共,才铸就了革命老区军民团结如一人的钢铁长城。革命战争年代,老区人民与党和人民军队生死相依、患难与共,2000多万名为革命事业捐躯的英烈,大部分是老区儿女。中央红军撤出中央苏区进行长征之后,敌人即对苏区进行了残酷的报复。拒不完全统计,仅前两个月被杀死的干部群众就有32609人。在苏区被敌人占领的三年时间里,苏区牺牲人数共70多万人。王健会长在他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曾举过一个例子:1934年5月,国民党反动派进犯陕北南梁中心区。阎洼子村的老百姓连夜将红军留下的枪支、马鞍、粮食等全部埋藏到地下。第二天,敌人将附近村庄的干部、游击队员、农民群众集中在一起,逼问红军去向和红军物资埋藏地点,但始终没人开口,42名苏维埃政府干部和群众被国民党反动派残酷杀害,但敌人最终一无所获。王会长这里说的南梁中心区是当时陕甘交界处的一个山区小镇,是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也是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地,位于现今的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20世纪30年代初,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共产党人创建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革命根据地和以照金为中心的西北革命根据地,并由此形成了两个老区精神——南梁精神和照金精神。2015年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把照金精神传承好发扬好”的重要指示。再如,川陕苏区的孙沛兰一家是苍溪县的著名革命家庭,孙沛兰的丈夫牺牲后,她把子女全部送去参加红军,等到1949年苍溪解放时,她却收到了7本写着儿女名字的“红军烈士证书”。我们今天的红色政权确实来之不易:自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10月浴血奋战28年,全国牺牲的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达370多万人,平均每天牺牲370多人。在从1931年开始到1945年结束的14年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人数超过3500万人。

  军民同心,其利断金。在山东这片红色热土上,就有一大批共和国的高级将领曾经与老区人民一起战斗。仅以1955年至1965年授衔的共和国将帅为例,10位元帅中有3位(陈毅、罗荣桓、徐向前)、10位大将中有4位(粟裕、徐海东、黄克诚、张云逸)、57位上将中有11位、177位中将中有63位、1360位少将中有348位,共429位开国将帅曾在齐鲁大地上喋血鏖战。

  党和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把团结民众、凝聚民心、唤起民气、汇集民力作为战胜敌人、壮大自己、克服困难、赢得胜利的锐利武器。1947年1月鲁南战役前夕,正值严冬季节,部队需要抢渡沂河。郯城县立即组织了300名木匠、200名铁匠、100名泥瓦匠、1200名青壮年突击队员,冒着刺骨的风雪在沂河上打桩建桥。经过3个昼夜的奋战,终于架起了一座宽6米、承重30顿以上的大桥,确保了我军部队和重型武器的及时通过。党和军队依靠人民、坚持与人民同生死、共患难,是老区精神的鲜明特色。

  在革命老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在查民情、解民忧、顺民意上。1941年,毛泽东了解到地处延安城西的枣园乡十年九旱、群众吃水困难,便提议由中央警卫团负责为群众修建了陕甘宁边区第一条长达5公里的人工渠——裴庄渠引水灌溉工程,使枣园乡5个村庄的1200多亩旱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水浇地,被枣园人民命名为“幸福渠”。1944年,毛泽东听说西川侯家沟村的妇女普遍怀孕困难、不能生孩子,即刻安排延安市委书记张汉武和中央医院前去调查、化验水质。结果表明,村里的水含有大量导致妇女不孕的有害物质。后来,中央医院帮助群众对饮用水进行了处理,很快解决了妇女不孕问题。

  毛主席一生情系人民、服务人民、相信人民。我曾看过一篇题为《毛泽东坦坦荡荡 一生不穿防弹服》的文章,说20世纪60年代,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叶剑英元帅担心毛泽东的安全,就给他定做了一套防弹服,让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送去。汪东兴对毛主席说:“受叶帅之命,为了主席的安全,给你送一套防弹服。”毛泽东当时正在看书,他把书轻轻放下,很严肃地说:“你们是怕人民群众,你们拿去穿,我毛泽东不穿。坏人想搞我搞不了,人民是不会搞我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老区人民的脱贫致富问题。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国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如期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这其中,绝大多数是革命老区人民。2012年11月15日,新当选的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3.2万字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二字出现了203次,“美好生活”一词出现了10次;在7300余字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讲话中,习总书记86次提到“人民”二字,并向全党发出了“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的伟大号召。在“七一”讲话中,习总书记深情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振聋发聩,直抵人心。“人民至上”,已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党基于新的历史方位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理解和新表达。

  以上,我们学习、领悟、解读了老区精神的基本内涵。在此还应特别指出,老区精神中的这个老区,是个综合性、集成性概念,包括所有的革命根据地,即老区是一切革命根据地的总称。就此而言,老区精神是一个可以涵盖各类老区精神的集合概念,是各个具体老区精神的总称,饱含着各个具体老区精神的一些共性元素。它不是某个老区、某个地域的单一精神,而是涵盖所有老区全方位的总体精神;不是某一时间段、某一时间点的精神,而是贯穿老区全过程的精神。老区时期产生的某一阶段或某一区域的具体精神形态,如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照金精神、东北抗联精神、南泥湾精神、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老区精神的组成部分和重要补充。这些具体精神形态,是老区精神的突出代表,是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映照老区精神,是老区精神在各个不同区域、不同历史阶段精神形态的具体呈现和深化拓展,是对老区精神在横向上的展开和丰富、在纵向上的继承和发扬。虽然它们都有其特殊的精神内涵和个性品格,但都体现着老区精神的内在品质和精髓要义,其精神实质和基本要素是相通的、一致的。就此而言,老区精神与各老区形成的具体精神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

  三、老区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革命老区——安徽金寨考察时指出:“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老区人民为党和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老区人民对党无限忠诚、无比热爱。老区精神积淀着红色基因。在今天奔小康的路上,老区人民同样展现出了强烈的奉献奋斗精神。”言之谆谆,情意殷殷。

  过去的是历史,但历史没有过去。历史是过去的事实,但历史更是过去与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无休止的对话。我们不能割断历史,我们也割不断历史,因为我们是在先辈耕耘过的土地上走向现代化、在先烈战斗过的热土上走进新时代的。诞生在革命战争年代、积淀着红色基因的老区精神,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老区人民进行革命实践的伟大情怀,传承的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价值诉求,是一种能够穿越时空、具有磅礴伟力和永恒教育价值的经典红色精神资源,在新时代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必须与时俱进地不断发扬光大。

  时代变迁,精神永恒。从本质上说,老区精神作为一个时代符号、一个历史坐标、一座精神高峰,迄今依然绽放着耀眼的思想光辉和时代光芒。在新时代传承弘扬老区精神,一是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忘初心使命,为崇高理想信念而不懈奋斗;二是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胜利而不懈奋斗;三是必须恪守人民至上原则,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奋斗;四是必须艰苦创业、开拓奋进,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永葆革命本色,为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五是必须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全面领导,为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而不懈奋斗,努力走好新时代“赶考”路,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山东省老促会副会长 韩延明)

  作者简介:韩延明,高等教育学博士、教授,山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高校评估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第十一届、十二届山东省人大代表。曾任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临沂大学校长、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一级巡视员等职。

  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30余部,获国家级、省部级奖20余项。2013年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授予全国30名“从事高教工作逾30年高教研究有重要贡献学者”称号;2018年被山东省社科联授予改革开放40年“山东社会科学名家”称号。

编辑:童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