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1 浏览量: 来源:中国老区网
南乐县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是革命老区,是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一部分。在革命战争年代,南乐英雄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英勇奋斗,为民族的解放付出了巨大牺牲,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冀、鲁、豫三省交界的河南省南乐县千口镇的张庄集、李家村、樊村、杜家村、武家村、阎家村,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联合起来保家卫国,1942年7月六村成立了武装联防区。下辖六个民兵中队,有青壮年民兵350人,武装联防成立后,带领群众修寨墙,打街垒,筑掩体,挖地道和防护城沟。制定多种战斗方案。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民动员打击敌人,并筹粮集款,支援抗战。“武联防”的建立犹如一把尖刀插入敌人的胸膛,引起了敌人的极大恐慌。他们多次对“武联防”进行袭击。“武联防”充分利用游击战的灵活战术,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
在将近三年的时间里“武联防”民兵对敌作战63次,缴获各种枪支500余支。期间六村群众未向敌人纳过一粒粮,缴过一文钱,出过一个夫。当时的冀、鲁、豫边区机关设在这里。伤病员在这里养伤。南乐抗日民主政府在“武装联防区”办公,召开重要会议。“武装联防区”成为抗日战争期间,始终未被敌人占领的一片净土。2001年“武联防”纪念地被河南省濮阳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老区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武联防”革命老区,河南省南乐县千口镇为了确保一方平安,在辖区实行了“联动、联防、联治、联调”唱响了新时期治安联防的赞歌。他们“四联并进”的治安防控措施是:一、开展区域联防。区域联防是该镇持有的治安防范模式,充分充分借鉴“武联防”的历史传统,5—7个村开展区域联动、联防、联治、联调,在全镇36个行政村设立了6个联防区,在联防中心建立监控平台。组建了12支230余人的民兵巡逻打更队,各村轮流值班巡逻,发现警情和矛盾纠纷,立即开展联防、联调。区域联防不但增加了村与村的村民之间的融洽关系,而且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犹如一个个新时期平安建设的根据地,镶嵌在千口镇的大地上。二、开展边界联防、联动。南乐县千口镇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处,他们建立建全了豫、鲁两省三县、乡、镇联动、联防、联治、联调长效机制,签订“互联”协议书,集中研究治安问题,排查治安矛盾纠纷隐患。形成了省际边界治安联防、信息联动、纠纷联排、案件联查、罪行联打的平安建设互联大格局。筑起了省级边界联防、联治的“铁三角”。三、开展群防群治。组建了“夕阳红”老兵义务巡逻队15支320人,推行了街巷长,由群众自发推选,全镇共有245名街巷长,他们长期做义务普法宣传、义务巡逻。实现了“常防、常宣、常讲、常做、常排、常调、常督、常办”的巷长联防机制。四、开展数字联防。建设了公共视频监控“平安乡村”“综治信息研判”“云视频”四大平台。全镇共安装摄像头100多个,其中云眼卫士摄像头80个。36个村全部安装了平安大喇叭,实现了治安防控全覆盖、无缝隙,做到了喇叭一响,小偷落网;视频一开,坏人认栽。
河南省南乐县千口镇革命老区的治安联防补齐了区域边界治安短板,提升了人防、技防、物防的整体效能,构建了立体化平安建设防控体系,形成了冀、鲁、豫边界的治安高地。
(河南省南乐县老促会)
编辑:刘浩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