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21 浏览量: 作者:刘 涛
农村文化建设一直被看作是文化设施的完善,为此,国家高度重视城乡文化设施的一体化建设。于是,政府投入建设的文化大院、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设施铺设开来,从沿海一直延伸到西部贫困农村,但是这种硬件设施上的建设并没有充实农民的内在精神,相反却进一步陷入了物质的深渊,各种有悖伦理道德的行为普遍发生。
文化的表面富足并没有抑制农民的外流,相反却加速了农村的空心化,问题何在?出路何在?农村将走向何方呢?
文化失衡与发展的城市化、现代化的政策导向不无关系,在城市向农村侵蚀的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在政策引导下流出。市场中理性的、个人主义的理念对原有的传统观念的冲击,让其在现代与传统之间徘徊,逐渐被物质性欲望控制而迷失了自我。获取货币成为重要的手段,货币的多少成为衡量生活意义与质量的主要标准。于是,村民生活中的消费攀比和面子竞争非常严重,乡村生活越来越受到货币经济的冲击,农民都在想方设法挣钱。村民逐渐抛弃传统伦理观念,尊老爱幼、邻里互助及劳动光荣等伦理观念消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冲击着乡村道德底线。在这种新的消费主义与个人主义理念的冲击下,乡村内部充满着孤独、焦虑、烦躁、无奈等负面情绪,“文化失衡”问题异常明显。
年龄在50~60岁的第一代农民,由于不能继续外出务工。他们身体与精神上的双重创伤让他们充满了落寞和伤感,为此,多数老年人向上帝寻找精神的寄托。一些体弱多病的老年人甚至选择了自杀。处于30~50岁之间的第二代农民,没有足够的收入维持城市生活,回到土地和农村是唯一归路。他们回到乡村要忍受更大的孤独,这对他们的心理与精神带来极大冲击,一旦乡村文化没有较大发展,这一代人最终要在孤独的折磨中走向终老。第三代农民基本在30岁以下,他们已经完全脱离农村,没有任何留恋,他们充分体验到城市生活的紧张、多样、快感与富足,不再愿意回到灰暗、沉闷与拮据的乡村,虽然渴望逃离农村但又难以进入城市,为了获得充分的立足城市的资本,他们行走在社会的边缘,去混迹于城市,这越来越成为乡村生活中的现实。
农村文化与道德衰败,从宏观层面来讲可以说是社会转型所致,但是这种说法多少有点推卸责任的意味。因为,转型期基层精神文化发展没有被注重,甚至可以说被完全抛弃了,经济主导了制度设置和社会宣传。乡村社会文化建设迫在眉睫,文化建设不是被动的行动、宣传的口号,也不仅是硬件设施建设,而是内化于心的主动的文化自觉与行动,是价值体系与意义世界的重建。这要求每个人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价值,并持续不断地以行动去自觉表达。
鉴于此,在国家高度聚焦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背景下,一方面要从顶层设计来发展农村文化,这一农村发展的基础性问题。从目标上,要让文化重新在农村焕发活力,激发起农民发展集体事业的热情。从方向上,让文化成为乡村发展的主角,使得文化与经济发展并重,让文化引导经济发展的方向。
另一方面要加快对乡村文化、农民价值世界等问题的研究,为政策设计提供理论支撑。突出文化核心层面问题的建设研究,重建乡村共同体,通过建立文化核心理念,不断凝聚人心,形成高度的共识,真正建立共同的信念理想和道德规范,让衰败的乡村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从根本上改变文化失衡与价值脱轨现象。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