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没有城市化的市民化

2012/08/01  浏览量:   作者:田先红  

  目前,城市高企的房价、高昂的生活成本,使得绝大部分农民工无法获得在城市安家立足的资本和条件。农民工打工的目的主要不在于城市化,而是为了维持家庭的运转和再生产。当人生任务得以完成、家庭再生产得以接续之后,他们最终要回归家庭,回到家乡。

  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可知,目前外出的1.32亿农民工中,仅有大约10%的农民工具有转为城市市民的最起码经济能力。而2007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全国劳务输出县301个村的调查也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因外出就业累积实现迁移定居的农民工,只相当于目前外出就业农民工的1.7%。

  尽管有许多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怀揣着对城市的美好想象外出打工,但是严酷的现实又将他们从美梦中惊醒,最终还是得选择返乡。可以说,农民工返乡一直伴随着打工潮,返乡是一种常态。家庭、家乡是外出务工农民的最后归宿,那里才是农民工生命价值和意义得以体现之载体。

  时至今日,农民工返乡跟农村劳动力外流一样,成为村庄生活的常态。农民工返乡是否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将人财物资源不断带回农村并使得农村日益凋敝的局面得以改观?还是以一种新的逻辑和方式将农村引向另一条发展道路?

  笔者认为,众多返乡农民工回乡之后,已经在农村过着跟城市一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换言之,虽然他们依然生活在农村,但已经在许多方面都具有了城市市民的特性。

  根据笔者的调查,返乡农民工已经并将继续从经济、社会、思想和治理等层面给村庄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返乡农民工从城市习得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正在剧烈地冲击着村落传统文化和村庄社会结构。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脱离土地,越来越依托于市场。他们的人际交往网络逐渐超脱于村庄熟人社会,业缘、趣缘因素在他们的人际圈子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他们还渗入了村庄权力结构中心,将村庄引向更加非农化、现代化的道路。

  总体而言,返乡农民工正在挣脱村庄社会的束缚,以现代社会的行为规范引领村庄,原先的熟人社会逐渐陌生化。在这个意义上,农民工返乡的过程,其实就是现代性对农村的进一步渗透的过程,是农民实现“在地市民化”的过程,也是传统村落走向终结的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返乡,他们逐渐成为村庄社会生活的主导和主流,必然导致村庄传统进一步稀释、村庄社会结构进一步松散、乡土本色加剧退却,从而最终致使村落共同体遭到瓦解。

  届时,尽管农村依然是农村,农民却已经不是农民,而成为一个个原子化的“市民”,“在地市民化”状态将更为普遍。因此,尽管日益增多的返乡农民工将大量的人财物资源带回农村,高楼大厦纷纷拔地而起,农村越来越现代化,但农村的实质已经一去不返,强大的现代性逻辑已经使它朝着另一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返乡农民工,他们过着一种没有城市化的市民化生产生活方式,无法享受跟城市市民一样的福利保障待遇,同时又必须承受几乎不亚于城市市民的高额生活成本,这必然给他们带来更为巨大的经济生活压力。这实际上也是在叩问我们:农民到底要什么?真是要那一栋栋漂亮的小洋楼,以及那一件件光鲜亮丽、耗费大量能源且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的现代化元器件吗?(作者系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教师)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