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讲好四川玉溪河的故事 传承老区艰苦创业精神

2024/07/01  浏览量:   作者:刘卫星 游永忠  来源:中国老区网

四川邛崃具有“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地貌结构,山区和丘陵约占百分之六十。在这些地方,大多“十年七旱”,冬干春旱频繁,主要靠冬水田和堰塘来囤积雨水解决农业生产和人畜饮水问题,严重地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百姓生活。类似情况在临近的蒲江、名山、芦山也普遍存在。

水是农业的命脉。要彻底改变这些丘陵高台地方的面貌,解决水的问题是唯一出路。玉溪河离邛崃最近,而且还有几公里流域就在邛崃境内。玉溪河发源于邛崃山脉大雪山东麓,系青衣江较大支流,著名的雪山——夹金山和西岭雪山系其重要水源。玉溪河水头高,水量丰富,引玉入邛,可以实现邛崃五面山及蒲江、名山、芦山高台地域的自流灌溉。

玉溪河引水工程构想发端于上世纪30年代,1935年,几位海外学子因避战乱来川,通过水文调查,提出了建设玉溪河引水工程的初步设想。经过几代水利人和灌区人民的不懈努力,1967年6月25日,温江、雅安地区水电局举行会议,就修建玉溪河引水工程达成一致意见。1968年9月30日,温江、雅安地区联合向省革委生产组上报《请求修建玉溪河引水灌溉工程的联合报告》,11月4日,省革委生产组转报国家计委、水电部军管会。12月20日,水电部军管会批复同意玉溪河引水工程规划原则。工程由省上统一领导,分段包干下放给温江、雅安两个地区负责组织实施,邛崃、名山、蒲江三县相继成立指挥部。工程以军事化组织形式进行管理,县为团、乡为营、村为连、生产队为排,采取大会战办法组织施工,玉溪河引水工程建设全面展开。

邛崃是主要受益县,承担了整个工程量的百分之五十点四。工程中最艰巨的玉溪河大坝,镇西山隧洞和太和干渠三大工程由邛崃承担。

拦河大坝,位于芦山县宝盛乡长征村金鸡峡下游500米处,坝高28米,坝长165米。截流那天,由于几天大雨,河水由30个流量,突涨到60多个流量。工程采用川西民间传统的土方法,用铁丝编成大笼,笼里塞大石头,然后数条捆在一起,在合龙口两边各摆一个大笼,重量在万斤以上,用钢绳牵引捆绑。由五十多人拉着。两边拉笼的人齐声喊着一二三,两个大笼子滚入河中,龙口封住了。慢慢地河底的石头露出了水面。年轻的民工们跳到河里,堤上的人往河里抛丢沙袋、草席、旧棉絮等一切可用的物品,用这些东西塞进笼子成千上万的大洞小眼堵水,连续奋战三天,终于完成了截流,为大坝的浇筑打下了基础。

镇西山引水隧洞,是工程中重中之重的项目,时称“镇西山枢纽”。它要穿过镇西山,隧洞进口在镇西山西麓,紧靠大坝左侧,出口在镇西山东麓,全长 4836米,洞高4.1米,宽3.6米。 它只有两个工作面,要通过三大断层带,裂隙水多。水从洞里四面八方向外喷涌,如瀑布,如水柱,半小时可以淹到洞子下部,使之成为长河。那时,无防水装备,全靠人力去克服。风钻工只穿一条裤衩,赤膊上阵,水从头顶上冲下来,犹如在暴雨中,淋得人睁不开眼,只得几分钟换一次班,人员轮换休息,风钻不停,民工们无一不是满身泥泞,个个都变成了泥人。瓦斯对人的威胁也很大,当三号支洞掘进了1000多米时,人们闻到了一股臭味。人进去就呼吸困难,昏昏沉沉。刚开始,一个组还能坚持10分钟,后来只能坚持几分钟。因瓦斯浓度过高,而鼓风机的风力又不足,民工们采用喷水,甚至采用了扇子扇,用衣服甩的最原始办法来降低瓦斯浓度。隧洞经常发生塌方,民工们叫漏堂。时时刻刻都面临着生命危险。一次为了加快工程进度,民工放炮后不到20分钟,尘烟未散就冲进洞里去运渣,几个人刚到碛头,后面落下了半间房子大的石头,灯光灭了,风筒停了,人关在里面,漆黑一团,死亡的恐惧在洞中弥漫。指挥部领导及时赶到现场组织抢救。外面的人用锤拍打岩石三下,里边的人听到后也拍打了三下。里外对挖,挖开一道孔隙,把关在里面的人员全部救了出来。将挡在洞内的巨石炸开后,民工们又回到洞里继续工作。就凭着那么一股精神,镇西山隧洞于1974年8月贯通,玉溪河工程取得了关键一役的胜利。

太和干渠,在太和半山腰800米高程处,渠道全长 16公里,要经过21条山沟,22座山梁,打通五个山洞,共长493.6米,暗涵36座长2613米,薄壳渡槽4座,石拱渡槽一座共长306米,还有泄水、节制闸等大小建筑共长5396.6米,明渠10601.37米。有许多人报到后放下行李就上工地,他们说:“太和山是红军打过仗的地方,太和区苏维埃遗址至今保存完好,我们把引水渠建好就是对革命先烈的最好缅怀”,工地上很快就形成了万人大会战的高潮。白天太和山上人山人海,夜晚工地上灯火通明,太和干渠最大的难点是交通运输不便,水泥,沙子,钢材等材料离工地最远有八里路。民工们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一次背100斤,每天走3-4趟,河沙水泥用背筐背,钢材、木材用人拖,千方百计弄上工地,保障了干渠施工的有序推进。1977年12月邛崃太和干渠建成,12月底,名山县、蒲江县承担的干渠施工任务也相继完成,玉溪河工程主干渠全线贯通。

玉溪河引水工程1968年开始建设,十万民众,历时十年,克服千难万险,于1978年初步建成,工程以灌溉为主。之后数十年间,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开展续建配套工程及已成工程综合改造。陆续建成了引水工程取水枢纽、主干渠51.5公里、百丈水库左右干渠38公里及其他配套工程。工程年引水量连续多年突破7亿立方米,实现灌面62万亩。灌溉覆盖邛崃、蒲江、芦山、名山4县市的60个乡镇,130万人。在保灌之余还有大量余水进入邛崃南河,有力支持了灌区下游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干渠上,先后在天车坡、横山庙、趙沟、百丈水库等处,建设了多座梯级电站,为当地提供了电力支持。1975年省革委批准成立“四川省玉溪河灌区管理处”,2007年更名为“四川省玉溪河灌区管理局”(现为四川省玉溪河灌区运管中心),驻地邛崃。

(以上图片均由玉溪河运管中心提供)

玉溪河工程也可称为四川的“红旗渠”。该工程建成近50年了,邛崃、蒲江、名山、芦山都是老区,纵观玉溪河工程的创建历史,就是一部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老区人民穷则思变,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土法上马,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书写了四川治水历史上的重要篇章。

编辑:郭昱